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贷款诈骗罪的客体要件是什么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双重客体,既侵犯了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对贷款的所有权,还侵犯国家金融管理制度,贷款是指作为贷款人的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对借款人提供的并按约定的利率和期限还本付息的货币资金。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资金需求的愈益增大,贷款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口益突出。银行等金融机构不仅通过发放贷款参与企业流动资金周转,并支持企业购置固定资产和进行技术改造,促进生产发展,同时还通过发放贷款促进商品流通,促进科技文化卫生事业等发僳。与此同时,随着我国贷款金融业务的日益发展,诈骗贷款违法犯罪活动也随之产生并愈益严重。诈骗贷款行为不仅侵犯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财产所有权、而且必然影响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业务和其他金融业务的正常进行,破坏我国金融秩序的稳定。因此、诈骗贷款行为同时侵犯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所有权以及国家的贷款管理制度,具有比一般诈骗行为更大的社会危害性。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1、犯诈骗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这样界定合同诈骗罪与一般经济合同纠纷: 1、内容真实的合同,以超出自己履约能力的合同签订后,行为人积极落实货源,设法履行合同,即使最终没有完全履约,也不能认定为诈骗罪。 2、内容半真半假的合同。如果行为人有履约意图,客观上也为履行合同作积极努力,最后因种种客观原因未能履行合同,不能认定为诈骗犯罪。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什么
民法典正式实施后,现行的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将同时废止。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这部法律自2021共和国民法典》。2021年1月1日起实施。其实民法典不是一个全新的
2021.03.26 13,286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罪状有哪些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罪状有以下几种: 1、简单罪状,简单罪状只写出犯罪名称,不具体描述犯罪特征; 2、叙明罪,叙明罪是在罪刑规范中详细描述具体犯罪的构成特征; 3、引证罪,引证罪表现为引用刑法的其他条款来说明和确定某一犯罪的构成特征;
2022.04.12 2,048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有关贷款诈骗罪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骗取贷款罪的处罚是:犯此罪的,可以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可以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021-12-13 15,340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93条,贷款诈骗罪
涉嫌贷款诈骗罪,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
2022-03-31 15,340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骗取贷款罪的处罚
以欺诈手段取得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票据承兑、信用证、保证书等,以下情况之一为嫌疑,应立案追诉:(1)以欺诈手段取得贷款、票据承兑、信用证、保证书等,金额在100万元以上(2)以欺诈手段取得贷款、
2021-10-10 15,340 -
中华人民共和国诈骗罪的犯罪要件
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结合当地经济
2021-10-10 15,340
-
01:04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于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于1954年。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大会的一个重大贡献是一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确定了中国
13,284 2022.04.17 -
00:59
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行为构成犯罪的
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未构成犯罪的,被责令停止施工、停止使用、停产停业的,应当在整改后向作出决定的部门或者机构报告,经检查合格,方可恢复施工、使用、生产、经营。当事人逾期不执行停产停业、停止使用、停止施工
6,250 2022.06.22 -
01:07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实施时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实施时间为199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是为了推动全社会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制定该法。1997年11月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
5,637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