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贷款被起诉怎么办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如果被起诉了,会产生以下两种结果: 1、信用贷款:信用贷款的方式取得的贷款。若申请人是以信用贷款的方式取得的额贷款,那么贷款机构无法经过变卖抵押物的方式,降低自己所受到的损失。不过,贷款机构会不停的催缴,这会给贷款人的生活工作造成不小的影响。最终,借款人仍逃脱不了法律制裁,需要用个人名下资产偿还借款。 2、抵押贷款:在抵押贷款方式下,其会主张法院对抵押财产进行拍卖,拍卖所得将优先用于偿还剩余本息、律师费、诉讼费等一系列费用,假使还有剩余金额,则将如数返还给借款人。这说来轻松的流程,做起来可未必简单,少说也要等个三个月之久,才能将资产兑现,在此期间,借款人可筹集钱,赢得资产争夺战,用钱的归位使得贷款机构撤诉。 情节严重要坐牢。通常来说,借钱不还这类事件都属于民事纠纷,不会上升上刑事层面。但如果借款人拒不执行,坚决要当老赖,宁可跑路也不还钱,情节非常恶劣的,法院还会追究借款人的刑事责任,过分严重就会坐牢。 借款人一直拖欠贷款不还会导致很多后果发生,不仅会影响个人信用记录,还会影响以后其他贷款的申请,而有个别贷款如果未按时还款,还会产生罚息,所以,在申请贷款前,一定要保证自己有足够的还款能力是很重要的。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句容现在处于限购状态。 一、自2017年4月2日起,在本市市区、宝华镇,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购买新建商品住房,需提供在句容缴纳1年及以上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证明或个人所得税纳税凭证。 二、房地产开发企业和房地产经纪机构不得向不符合条件的购房人出售住宅,违反上述规定的,房地产交易和不动产登记部门不予办理相关手续。 三、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在销售现场显著位置,一次性公示准售的全部房源及每套住房价格,房屋成交价格高于备案价的,商品房网上销售管理系统自动关闭该套房屋商品房买卖合同网签功能。
-
什么算造谣了?
一般捏造不存在的事实的或者是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严重影响了他人正常生活的,算造谣。造谣情节严重的涉嫌诽谤罪,会被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2021.07.02 924 -
什么是造谣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未规定造谣罪。造谣罪可以根据行为的具体情况认定为诽谤罪、诬告陷害罪等。诽谤罪是指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并且情节严重的行为。诬告陷害罪是指捏造事实,作虚假告发,意图陷害他人,使他人受刑事追究
2022.04.14 1,629 -
造谣判什么罪
可以构成诽谤罪。如果行为人有捏造某种事实的行为;有散布捏造事实的行为;诽谤行为必须是针对特定的人进行的,但不一定要指名道姓,只要从诽谤的内容上知道被害人是谁就可以构成本罪。
2020.05.25 301
-
不可以用什么理由造句
没有结婚证,不需要离婚,因为你们二人本身就没有婚姻关系
2022-10-25 15,340 -
…怎么造句?
å½ç¶ç®äºï¼è³å°å¾å»3次æ°æ¿é¨é¨ï¼ç¬¬ä¸æ¬¡ç»å©ç»è®°ï¼äºæ¬¡ç¦»å©ç»è®°ï¼å次ç»å©ç»è®°ï¼ä½è´
2022-08-16 15,340 -
要约用什么语句
一、什么叫要约 要约,是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发出的希望与对方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 发出要约的一方称要约人,接受要约的一方称受要约人。 二、要约的成立条件: 1.要约人应是具有缔约能力的特定人 2.要约的内
2022-11-04 15,340 -
那是怎么造句
现在没有事实婚姻的概念了。如果你们是在1994年2月1日之前就已经有事实婚姻关系的,是可以去离婚。如果是1994年2月1日之后的,没有结婚就不需要离婚。如果有财产孩子等问题,可以诉讼财产纠纷或者抚养权
2022-10-22 15,340
-
01:13
发票造假是什么罪
发票造假可能涉嫌《刑法》第二百零六条伪造、出售伪造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罪。需要注意的是,伪造、出售伪造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制度。 犯罪对象是伪造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国家发票管理法规,伪造或
4,276 2022.04.17 -
01:16
伪造银行卡构成什么罪
伪造银行卡主要是构成伪造金融票证罪。 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罪的量刑是以下几点: 1、一般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2万至20万罚金; 2、情节严重的可以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5万至50万罚金; 3、情节特别严重的可以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1,199 2022.09.06 -
01:25
伪造他人签名是什么罪
伪造他人签名可能构成诈骗罪、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以及伪证罪。签名具有法律效力,伪造签字是要负法律责任的。但是仅仅伪造签名并不构成刑事犯罪,还需要结合伪造后的具体行为,社会危害性,危害后果等综合判断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种
5,041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