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认定单位不配合是否有用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针对“工伤赔偿单位故意拖延不给”这类的用人单位不赔偿工伤的问题,可以要求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62条第2款规定:“依照本条例规定应当参加工伤保险而未参加工伤保险的用人单位职工发生工伤的,由该用人单位按照本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费用。”即对未参加工伤保险的职工所发生的工伤,用人单位是直接的赔偿责任人,但这并不意味着在用人单位拒绝赔偿或无法赔偿的情况下,劳动者便索赔无门。因为《社会保险法》第41条规定:“职工所在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发生工伤事故的,由用人单位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用人单位不支付的,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先行支付。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先行支付的工伤保险待遇应当由用人单位偿还。”根据《社会保险基金先行支付暂行办法》第6条第2款之规定,用人单位拒绝支付全部或者部分费用的,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可以持工伤认定决定书和有关材料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书面申请先行支付工伤保险待遇。即当劳动者发生工伤遇到“无人管”时,可以申请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后,再去申请劳动仲裁。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工伤认定公司不配合,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在申请的时候携带工伤认定申请表、劳动合同及诊断证明等材料。经过认定属于工伤的,单位不配合赔偿的,协商不成,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投诉,投诉不成,职工还可以申请劳动仲裁或者通过诉讼的方式解决。
-
用人单位不配合工伤认定该怎么办
用人单位不配合工伤认定的解决方式有: 1、如果用人单位不配合,进行协商,协商不成,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投诉; 2、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工伤认定流程有: 1、用人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
2022.08.09 837 -
工伤认定单位不配合怎么办
依据我国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工伤认定公司不配合时,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2020.06.15 260 -
单位不配合工伤认定会怎样
企业不配合,受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工伤认定申请表; (二)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
2020.05.22 135
-
工伤认定单位不配合
你可以要求公司给你申请工伤认定,如果公司不配合你就要收集证据自己到劳动局申请工伤认定,工伤认定是有有效期的,公司一个月个人一年。区别在于,公司一个月内上报,医疗费可以由工伤保险基金报销(当然得你们公司
2022-05-07 15,340 -
单位不配合工伤认定
1、单位不配合进行工伤认定的,职工一方可以在工伤事故发生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的一年内自行申请,并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交工伤认定申请表、劳动合同、医疗诊断书等材料。 2、法律依据: 《工伤保险
2022-11-05 15,340 -
工伤认定有用人单位不配合怎么办
如果对于工伤认定事项,用人单位不配合的,受伤职工可以自己申请工伤认定,也可以通过仲裁劳动关系确认。用人单位不认可是工伤,用人单位负有举证责任。因此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以要求用人单位提供相应的证据,如果其
2022-11-10 15,340 -
工伤认定后用工单位不配合怎么办?
员工工伤后不配合公司办理工伤,用人单位可以先提交工伤认定相关资料到工伤部门,以免错过用人单位申请工伤认定一个月的时效,员工不配合办理工伤的,用人单位停止支付相应的工伤待遇的。工伤认定时效规定如下: 《
2022-08-15 15,340
-
00:53
工伤用人单位不赔偿怎么办
工伤认定申请;申请仲裁;起诉。工伤事故是指的职工在工作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工伤用人单位不赔偿,如果和单位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也没有证明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据,那么就只能够先向仲裁委员会申请确认劳动关系。确认了劳动关系之后再向劳动行政部门申请
1,710 2022.04.15 -
01:19
工伤单位不赔怎么办
认定工伤后,用人单位拒绝支付全部或者部分费用的,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可以持工伤认定决定书和有关材料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书面申请先行支付工伤保险待遇。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
1,400 2022.04.17 -
01:09
工伤用人单位承担的赔偿项目有哪些
工伤用人单位承担的赔偿项目包括: 1、工伤医疗费; 2、辅助器具配置费; 3、一次性伤残补助金; 4、伤残津贴; 5、生活护理费; 6、丧葬补助金; 7、供养亲属抚恤金; 8、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9、康复性治疗费用; 10、工伤住院治疗伙食
1,071 2023.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