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约定的借款利息受法律保护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私人借款的利息总体上体现为意思自治原则,即利息由双方当事人自愿协商约定。只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法律是允许的,并予以保护。如果当事人双方对利息无约定或约定不明的,视为不支付利息。另外,国家法律限制高利率,私人借款利息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利率的四倍。在司法实践中由于法律规定不完善,当事人法律意识淡溥,私人借款及利息的纠纷较多,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例如: (一)当事人仅以口头约定的方式借款及利息,当借款人到期不自觉清偿时,贷款人一般无充分证据予以证明借款及利息事实,诉讼后亦很难得到法院的支持。 (二)书面约定借款但没有约定利息的,一般情况下法官都认定不支付利息。即便有证据使法官确信为有利息的约定,也难以证明利息约定的高低。 (三)双方当事人约定的利息超过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利息的约定。这种情况下,法院对于搞过银行利率四倍的那部分利息不予支持,但是四倍以内的利息以及私人借款协议本身的效力是予以肯定的。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最高法发布了新规,明确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每月20日发布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4倍为标准确定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
个人借款合同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
-
借款的利息受什么法律保护?
民间借款利息受《民法典》等法律的保护,借款的当事人可以自行约定借款利息,但是约定的利率不得超过法律规定的范围,否则超过部分的利息不受法律保护。
2021.01.22 136 -
借款的利息多少受法律保护
法律保护的利息最高为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超过的部分就不受法律保护。国家法律规定的合法利息为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以内。 民间借贷合同中,当事人双方可自由约定还款利息,但约定的利息不得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
2020.09.10 233 -
借款利息多少受法律保护
借款利息收法律保护的一般是24%以内的利率。法律对此的具体规定是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但是也存在一个偿还
2021.04.30 2,230
-
借款,自愿约定的利息是否受法律保护
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私人借款的利息总体上体现为意思自治原则,即利息由双方当事人自愿协商约定。只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法律是允许的,并予以保护。如果当事人双方对利息无约定或约定不明的,视为不支付利息。另
2022-05-02 15,340 -
借款中约定利息的成果是否受法律保护
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私人借款的利息总体上体现为意思自治原则,即利息由双方当事人自愿协商约定。只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法律是允许的,并予以保护。如果当事人双方对利息无约定或约定不明的,视为不支付利息。另
2022-04-06 15,340 -
借款利息受法律保护吗?
根据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 第六条、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各地人民法院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具体掌握,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包含利率本数)。超出此限度的,超出
2022-04-13 15,340 -
借款利息怎么约定才合法当事人自愿约定的利息是否受法律保护
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私人借款的利息总体上体现为意思自治原则,即利息由双方当事人自愿协商约定。只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法律是允许的,并予以保护。如果当事人双方对利息无约定或约定不明的,视为不支付利息。另
2022-04-24 15,340
-
01:14
3分利息受法律保护吗3分的利息不受法律保护。3分的利息指的是月息3分,也就是月利率为3%,相当于年利率36%,在我国民法典及相关司法解释颁布之前,约定的3分利息其中年利率24%的部分受法律保护和支持,超过24%至36%这部分如果当事人认可该部分利息,法院也会予
2,905 2022.04.17 -
01:11
贷款利息超过多少不受法律保护民间借贷中,没有约定利息的,没有主张利息的权利。但超过约定的还款时间或没有约定还款时间而在债权人主张的合理还款时间内还没有还款的,债权人就可以主张逾期还款的利息。 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则超过部分的利息认定为没有效力,借款人可以请求出
2,856 2021.04.25 -
00:57
未约定利息的借款能否主张利息民间借贷合同当中,当事人双方在借款合同中对于借款利息没有约定的,当事人不能主张利息。但是,如果是对于利息的约定不明确的,则当事人双方还可以通过补充协议进行明确。无法达成补充协议的,则再按照当地或者当事人之间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市场利率等因
2,227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