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祸肇事逃逸后怎么定责?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车祸撞人重伤逃逸如何定责,车祸撞人重伤逃逸,涉嫌交通肇事逃逸罪。定责规定如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一)死亡一人或者重伤三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二)死亡三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 (三)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三十万元以上的。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 (一)酒后、吸食毒品后驾驶机动车辆的; (二)无驾驶资格驾驶机动车辆的; (三)明知是安全装置不全或者安全机件失灵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 (四)明知是无牌证或者已报废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 (五)严重超载驾驶的。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车祸肇事逃逸赔偿相关事项:赔偿医疗机构出具的医疗费用、住院费用、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收费;赔偿工资损失;赔偿护理费用;根据其他标准赔偿其他费用。
肇事逃逸后的责任认定具体如下: 1、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逃逸的,承担全部责任。 2、如有证据证明其他当事人也有过错,可以适当减轻责任,但同时有证据证明逃逸当事人即在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逃逸的,又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的,依然应当认定全责。
-
怎么处理车祸肇事逃逸
1、交通部门现场勘查 2、交通部门交通事故责任认定 3、交警部门进行行政处罚 4、交通部门组织赔偿调解,也可以不申请调解,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5、向人民法院起诉 6、申请强制执行
2020.01.06 349 -
肇事逃逸逃逸责任怎么认定
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逃逸的,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责任。
2020.11.28 224 -
车祸肇事者逃逸怎么处理
车祸肇事逃逸主要有以下处理方法: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99条第1款第三项,对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处200元到2000元罚款,可以并处15以下拘留;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01条,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
2020.09.08 170
-
车祸肇事逃逸怎么判
交通肇事后逃逸,并已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将受到3年以-7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事处罚。如果因逃逸之人死亡的,将受7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处罚。
2021-05-07 15,340 -
肇事车祸逃逸怎么赔
发生肇事逃逸需要在交通管理部门的协调下赔钱,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必定他是违法行为,如果因为这种行为所导致发生交通事故,并且造成了人员的伤亡,现实生活当中,经常存在着有人肇事逃逸,协商处理之后却并不赔付
2021-05-07 15,340 -
肇事逃逸后逃逸怎么认定责任
1、交通肇事逃逸的前提条件是“为逃避法律追究”。2、交通肇事逃逸并没有时间和场所的限定,不应仅理解为“逃离事故现场”,对于肇事后未逃离(或未能逃离)事故现场,而是在将伤者送至医院后或者等待交通管理部门
2021-06-02 15,340 -
轻微车祸肇事逃逸该如何定责
1、轻微事故肇事逃逸定责的依据是事故因当事人逃逸,而无法认定当事人责任的场合,无论事故各方的实际责任如何,均推定逃逸方承担全部责; 2、事故一方当事人逃逸,事故的认定结果是双方均无责任,即意外事故,也
2022-05-26 15,340
-
01:08
车祸致人死亡后逃逸怎么判发生车祸致人死亡,本身就涉嫌触犯交通肇事罪,如果此时肇事司机还要逃逸的话,就涉嫌触犯交通肇事罪的法定刑升格条件。也就是说,发生车祸导致别人死亡,本身就可能要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的刑罚,如果还有当场逃逸这一恶劣情节,肇事司机就要被判处
902 2022.04.17 -
01:35
肇事逃逸怎么处罚交通肇事逃逸分成构成犯罪和未构成犯罪两种情况,两种情况的处罚完全不同: 1、违章肇事的交通肇事者,事故如果只导致被害人轻微伤,或只造成动物、牲畜死亡,也没有造成大额的公私财产损失。此时,肇事者虽然逃逸,但如果并未造成其他严重危害,则并不构成
20,958 2022.04.17 -
00:53
酒后驾车肇事逃逸如何判刑酒后驾驶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现场的,要对机动车驾驶人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交通肇事罪的规定可知,机动车驾驶人饮酒后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属于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如果因此发生重大事故,并且对事
1,672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