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规定合同解除后诉讼时效如何计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确定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点,实际上存在如下几种类型: (1)债权人催告当时债务人就表示立即履行,实际上却未履行的,诉讼时效应自催告次日起计算。而在此,债权人何时催告并没有时间上的任何限制。 (2)如果当事人协商一致,确定了一个明确的履行期限,实际上,双方当事人变更了合同内容,将履行期限不明确的债务变成了履行期限明确的债务,那么,债务人于该期限届满未履行债务的,诉讼时效自该期限届满之次日起计算;如果当事人就履行期限协商不成,在任何一方提出了一个合理的履行期限后,诉讼时效自该合理期限届满之次日起计算; (3)债权人向债务人主张一次权利,债务人当即明确拒绝,而该拒绝又是在行使抗辩权,例如,债权人未给债务人必要的准备时间,债务人拒绝即属于行使抗辩权,或者债务人行使同时履行抗辩权,那么,债务人的行为不构成违约,诉讼时效期间不起算; (4)债权人向债务人主张一次权利,债务人明确表示拒绝履行,并有否定债权存在的意思表示,那么,诉讼时效应从该拒绝之日的次日起计算,而不论债权人是否规定有宽限期限及该期限是否届满; (5)在债权人向债务人主张履行债务,债务人未明确拒绝的情况下,双方约定有履行债务的宽限期,在该期限届满时,无论债务人是否明确拒绝履行债务,只要在客观上债务人不履行,诉讼时效应自该宽限期届满的次日起计算。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解除合同的诉讼时效的计算方式:合同解除权,没有诉讼时效,只有排除期限;排斥期一般为不变期;排斥期间,权利人享有的实体民事权利本身被消灭;排除期间规定的是权利人行使权利的期限;排斥期是从相应实体权利成立之日起计算的。
-
合同诉讼时效如何计算?
合同诉讼时效的计算方式: 1、一般情况下,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算; 2、债务分期履行的合同,诉讼时效期间自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算; 3、附条件或期限合同的债权请求权,从条件成就或期限到达时起
2021.03.21 132 -
合同诉讼时效如何计算
合同诉讼时效的计算: 1、有约定履行期限的债权请求权,从期限届满之日起第二天起计算; 2、未履行期限的债权请求权,自债权人主张权利之日起计算;债权人给对方必要的准备时间的,从期限届满之日起第二天起计算; 3、附条件债权请求权从条件成就开始计
2022.03.30 251
-
法律规定如何计算解除合同的诉讼时效
诉讼时效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当时效期间届满时,债务人获得诉讼时效抗抗辩权。 在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期内,权利人提出请求的,人民法院就强制义务人履行所承担的义务。而在
2022-07-24 15,340 -
民法典规定合同解除后诉讼时效如何计算
确定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点,实际上存在如下几种类型: (1)债权人催告当时债务人就表示立即履行,实际上却未履行的,诉讼时效应自催告次日起计算。而在此,债权人何时催告并没有时间上的任何限制。 (2)如果当
2022-03-21 15,340 -
民法典规定合同解除后诉讼时效如何计算?
确定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点,实际上存在如下几种类型: (1)债权人催告当时债务人就表示立即履行,实际上却未履行的,诉讼时效应自催告次日起计算。而在此,债权人何时催告并没有时间上的任何限制。 (2)如果当
2022-04-01 15,340 -
附件一民法典规定合同解除后诉讼时效如何计算
确定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点,实际上存在如下几种类型: (1)债权人催告当时债务人就表示立即履行,实际上却未履行的,诉讼时效应自催告次日起计算。而在此,债权人何时催告并没有时间上的任何限制。 (2)如果当
2022-04-01 15,340
-
01:16
反对解除合同诉讼时效
根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我国的民事诉讼时效为3年。从权利受害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犯之日起开始计算。最长的诉讼时效为20年。诉讼时效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未在法律规定的期间内,行使相应的权利,对方当事人就可以提出诉讼时效抗辩权
1,240 2022.04.17 -
01:23
解除合同后的法律效果
解除合同后的法律效果如下: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终止履行;已经履行的,根据履行情况和合同性质,当事人可以请求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有权请求赔偿损失。合同因违约解除的,解除权人可以请求违约方承担违约责任,但是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1,144 2022.04.17 -
01:03
合同法关于合同解除的法律规定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生效之后,合同的相关问题应当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合同编的有关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了合同解除的方式,包括约定解除和法定解除、解除权行使的期限、合同解除的程序以及行使解除权的法律后果等。法律规
1,929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