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二手房如何履行和签约协议?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购买带租约的二手房如何与租客协议 1、公司先通知业主。 2、有租约物业在出售的过程中,原来房源的租客必须签署一份“放弃优先购买权”的书面确认。否则原租客的优先购买权受法律保护。 3、如果租客没有签署“放弃优先购买权”的书面确认书,房地产经纪人应该和业主一起与租住客户协调——态度必须温和,告诉业主不要刺激客户,以免租户产生逆反心理。 4、礼貌的告诉房源租户,该物业已经售出,如果租户需要继续租用,将帮助他和新的业主协调,在新业主同意的前提下,让他重新签署协议。 5、如果租户不同意协议续约或者新业主不愿意续约给租户的话,房地产中介要根据租户的具体要求,尽快帮助他需找符合他条件要求的相似物业,解决他的问题。【注意】如果租户没有提到“优先购买权”的事情,房地产经纪人不要提醒他,因为很多人不知道优先购买权受法律保护,只是告诉他,因为业主更换,所以需要租户配合一下。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签订二手房转让协议应写明买卖双方和房屋的基本信息;房屋价款、付款时间;交付使用条件和日期;办理产权登记的有关事宜;质量标准承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交付承诺和责任;违约责任等。
签订二手房转让协议首先应当写明签订双方的姓名等信息; 其次,写明房产归属、房屋位置、性质、面积、结构、格局、装修、设施设备等情况,写明房屋转让价格以及支付的期限;最后,双方当事人签字并写明时间。
-
如何签订二手房买卖中介协议
二手房买卖中介协议的内容是:中介公司资质证号、联系电话、联系地址;委托人姓名、身份证号、联系电话、联系地址;中介服务内容;房产权属情况;房产价款和付款方式;双方权利义务;中介服务费、协办手续费的给付标准;违约责任与免责条款;纠纷解决方式。
2021.02.01 132 -
手写租房协议如何写
手写租赁协议,应包括以下的内容: 1、合同双方的基本信息,出租人和承租人的姓名、联系方式、住所等; 2、住房具体情况,住房具体位置、租金及支付方式、租金装修等; 3、租赁用途,租赁用于承租人自住、承租人一家居住; 4、住房是只能用于居住;
2022.04.13 591 -
如何签订月租房的租房协议
签订有效月租房协议的要求是:当事人具有书写证明能力、意思表示自愿真实;协议内容合法、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租赁关系的成立不得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不得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2021.02.01 126
-
带租约的二手房如何与租客协议
购买带租约的二手房如何与租客协议 1、公司先通知业主。 2、有租约物业在出售的过程中,原来房源的租客必须签署一份“放弃优先购买权”的书面确认。否则原租客的优先购买权受法律保护。 3、如果租客没有签署“
2022-03-23 15,340 -
购买带租约的二手房如何与租客协议
购买带租约的二手房如何与租客协议 1、公司先通知业主。 2、有租约物业在出售的过程中,原来房源的租客必须签署一份“放弃优先购买权”的书面确认。否则原租客的优先购买权受法律保护。 3、如果租客没有签署“
2022-03-23 15,340 -
如何和二手房相互签三方协议
1、审查合同签订主体是否适格。应明确其是否为该房屋的唯一所有人,如果该房屋还有其他共有人,则签订买卖合同时须有其他共有人的签字或书面的同意声明,该房屋是否存在查封、抵押情形,上述情况买受人可通过查看房
2022-11-07 15,340 -
如何签订月租房和租房协议
月租房按照一般的租房合同的格式签订,并要满足以下条件,即有效: 1、双方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实; 3、内容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反公序良俗。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的规
2022-06-18 15,340
-
01:13
二手房定金协议违约怎么办
看哪一方作为违约方:1、如果买房者违约,无权利要回违约金。买房者反悔,买房者资金不足或者买房者因为个人信用难以贷到现金,都属于买房者一方原因违约,除非合同有约定或者双方有口头约定这些事项输运免责事由不用承担违约责任;2、如果是卖房者违约,比
1,311 2022.04.17 -
01:06
不履行协议内容算违约吗
不履行协议内容算违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合同编的相关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之后,负有全面履行合同的义务。应当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地点,方式等履行义务。当事人未按照合同约定履行,或者不履行合同义务的,都属于违约行为,都需要承担违约责
1,327 2022.04.15 -
01:00
和二房东签订合同如何起诉
和二房东签订合同,如果出现了合同的纠纷问题,当事人可以向不动产所在地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在起诉的时候,当事人应当向具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交书面的起诉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当事人就不能够通过口头的方式来起诉。具体来说,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
1,904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