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钱不还怎么找法律途径?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对于欠款追讨有很多途径,比如与对方进行协商,要求支付,协商是做好的办法.如果协商不成,你可以委托律师向对方发律师函。律师函可以对债务人起到催告和警示的作用,催促对方及时还款,承担违约责任等,比起司法途径要便捷许多,但律师函没有强制性,如果对方拒不归还,最终还是需要提起诉讼。如果找不到人可以向法院起诉,法院会公告送达缺席判决,你取得胜诉判决后可以向法院提供对方财产线索,如对方名下的车辆、房屋或存款等,申请强制执行,冻结拍卖上述财产,用来偿还你的债务。有欠条的可以使用欠条作为证据,没有欠条可以使用其他证据,如银行转账记录、电话录音、证人证言等,能够证明欠款事实和欠款金额即可。债权债务纠纷诉讼时效为2年,自知道或应当知道侵权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借钱不还走法律程序的流程: 一、撰写民事起诉状,收集相关证据材料,向人民法院递交; 二、法院审查是否立案。案件被受理后,法院会给一份缴费通知书,按照指示向指定银行缴纳诉讼费用; 三、等待法院通知开庭; 四、按照传票指示的时间、地点出庭参加诉讼; 五、开完庭等待判决结果。
债务人不清偿债务的,债权人可以起诉法院,强制债务人依法清偿债务。通常,债权人不能直接行使强制力,包括扣押财产的行为。然而这并不是绝对的。如果法律允许,债权人可以扣押债务人的财产。经人民法院判决,借款人仍不偿还贷款的,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
欠钱不还怎么走法律途径
借条到期但是借款人不还款的债权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债务人还款,或者债权人也可以向法院申请支付令催促对方还款; 人民法院受理申请后,经审查债权人提供的事实、证据,对债权债务关系明确、合法的,应当在受理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债务人发出支付令。
2020.08.13 149 -
欠钱不还怎么走法律途径?
欠钱不还可以经下列流程走法律途径: 1、起诉方需要先写好起诉书; 2、起诉方需要带着证据和起诉书到被告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立案并交诉讼费; 3、人民法院审查确定受理后,就会开庭审理; 4、人民法院作出判决; 5、双方当事人需要执行判决; 6、一
2020.01.14 152 -
欠钱不还怎么走法律途径
欠钱不还这样走法律途径:1、起诉方需要先写好起诉书;2、起诉方需要带着证据和起诉书到被告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立案并交诉讼费;3、人民法院审查确定受理后,就会开庭审理;4、人民法院作出判决;5、双方当事人需要执行判决;6、一方当事人不按判决书履行
2022.06.17 1,442
-
欠钱不还怎么走法律途径
欠钱不还操作流程。 1.诉前财产保全诉前财产保全就是将对方的账户、房子、车等财产查封上,防止对方转移财产。 2.起诉。接下来就是立案、庭审、判决了。 3.执行如果判决下来了,那么应在判决生效后2年内向
2022-10-14 15,340 -
欠钱不还怎么办,走法律途径吗
欠债不向法院起诉的,需要先收集对方欠债不还的相关证据,起诉后到法院立案庭起诉。 同时,起诉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
2021-11-10 15,340 -
欠钱不还应该怎么走法律途径
欠钱不还可以经下列流程走法律途径: 1、起诉方需要先写好起诉书; 2、起诉方需要带着证据和起诉书到被告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立案并交诉讼费; 3、人民法院审查确定受理后,就会开庭审理; 4、人民法院作出判决
2022-11-05 15,340 -
亲人借钱不还怎么走法律途径
如果借款期限已经满,经出借人催要而仍未偿还借款的,出借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出借人在起诉时要注意诉讼时效,《民法通则》第135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
2022-07-22 15,340
-
01:08
法律救济途径
法律救济途径,具体如下: 1、行政复议。一般是指,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查该具体行政行为的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对被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适当性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
4,291 2022.04.17 -
01:06
欠钱不还还找不到人怎么办
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当事人可以去法院申请,把债务人列入失去信用的黑名单。欠债不还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应当依法审判。判决后,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这样,诉讼时效可以中断,法院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作出缺席判决。如果法院作出缺席判
1,503 2022.04.17 -
01:27
卫生法律救济的途径有哪些
卫生法律救济的途径有: 1、卫生行政复议; 2、卫生行政诉讼; 3、国家赔偿。 法律救济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自己的人身权、财产权因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或者其他单位和个人的行为而受到侵害,依照法律规定向有权受理的国家机关告诉并要求解决
7,193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