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债权人的追讨的途径是什么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第一种是和对方签订还款协议。如果对方并不抵赖,而只是以种种借口拖延还款,那么就可以与其签订还款协议,明确还款的方式和期限。如果可能的话,还可以和对方约定如果到期不还的话,可以申请法院就债务人的财产强制执行,并经过公证。如果有了公证的还款协议,一旦到期,债权人就可以依据协议直接请求法院强制执行,免去大量烦琐的诉讼程序,节约时间和金钱。第二种是在起诉讼前十五日或起诉同时进行财产保全。所谓财产保全就是在起诉前或同时申请法院查封、扣押、冻结被申请人的财产利益,以保证申请人在诉讼获胜后能够执行裁决。当然申请保全须事先提供担保,如申请错误,还要赔偿被申请人所遭受的损失。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债权人的讨债途径包括:与债务人协商讨债,要求债务人在合理期限内还款;向法院递交起诉状和证据材料,通过提起民事诉讼来讨债;或者通过向法院申请支付令来讨债。
债权人请求债务方给付金钱、有价证券,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向有管辖权的基层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 1.债权人与债务人没有其他债务纠纷; 2.支付令能够送达债务人。 债务人在收到人民法院发出的支付令后十五日内没有清偿债务,或没有向人民法院提出书面异议,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出借人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出借人在起诉时要注意诉讼时效,如果超过3年的诉讼时效,人民法院就会不予受理,出借人的债权就失去了法律保护。
-
债权人讨债途径有什么
1、债权人在诉讼时效期限内,可直接向债务人原居住地或者财产所在地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追讨债款。 起诉时应持有借据等证明借贷关系存在的证据,法院就会立案受理。由于债务人下落不明,法院在立案后一般采用公告送达的形式传唤债务人应诉。 2、由债务人
2020.10.27 176 -
民间借贷保证人通过什么途径行使追偿权
民间借贷中保证人行使追偿权的方法,是按照当事人的约定在其承担保证责任的范围内向债务人追偿,享有债权人对债务人的权利,但是不能损害债权人的利益。如果债务人拒不担责的,则保证人可以通过诉讼等合法的方式来行使追偿权。
2021.02.26 87 -
债权人讨债途径有什么呢
债权人讨债途径有以下几种: 1、协商方式:如果债务人欠钱不还的,在约定的还款期限届满后,可以协商分期还款等。 2、诉讼方式:如果无法达成一致意见的,债权人索要无果,可以携带身份证、户口本、起诉状和借条等证据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法院判决对方
2020.08.02 92
-
债权人在民间借贷中,通过什么途径可以有效追讨不还的
第一种是和对方签订还款协议。如果对方并不抵赖,而只是以种种借口拖延还款,那么就可以与其签订还款协议,明确还款的方式和期限。如果可能的话,还可以和对方约定如果到期不还的话,可以申请法院就债务人的财产强制
2022-04-09 15,340 -
民间借贷债权追讨
债务追讨方法1、债务已经到期的情况下,你可以要求对方立即归还欠款和利息,如果有因此造成的实际经济损失的,可以要求对方一并赔偿。 2、民间借贷利息有约定的按照约定处理,约定利息不得高于银行同期贷款利息的
2022-05-01 15,340 -
民间借贷中,债权人通过什么途径可以有效追讨不还的可能性较高?
第一种是和对方签订还款协议。如果对方并不抵赖,而只是以种种借口拖延还款,那么就可以与其签订还款协议,明确还款的方式和期限。如果可能的话,还可以和对方约定如果到期不还的话,可以申请法院就债务人的财产强制
2022-04-25 15,340 -
民间借贷中,债权人通过什么途径可以有效追讨不还的可能性较高
第一种是和对方签订还款协议。如果对方并不抵赖,而只是以种种借口拖延还款,那么就可以与其签订还款协议,明确还款的方式和期限。如果可能的话,还可以和对方约定如果到期不还的话,可以申请法院就债务人的财产强制
2022-04-02 15,340
-
01:16
民间借贷能转让债权吗
民间借贷可以转让债权。 民间借贷债权转让的特征包括: 债权转让合同有效成立的前提是原合同的有效成立,因为原合同不成立或没有效力的话,债权转让合同就没办法成立生效。 债权转让合同的内容和原合同的内容一样。 债权转让合同的标的、金额、数量还有合
3,166 2022.04.17 -
01:16
民间借贷阴阳合同指的是什么
民间借贷阴阳合同,是指合同当事人就借款事项订立两份内容不相同的合同,一份对内,一份对外,其中对外的一份并不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对内的一份则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 其中“阳合同”因不体现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而不发生效力,而“阴合同”是当事人的真实意
1,201 2022.04.17 -
00:55
公民行使监督权的途径有哪些
公民行使监督权途径如下: 1、通过人大代表或直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或地方人大常委会反映; 2、采用书信、电子邮件、电话、走访等形式,向有关部门举报或反映; 3、通过媒体工具,如电视、广播、报纸等进行监督。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可知,人大及其常委会
13,834 2022.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