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审判决书失效多长时间失效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一审判决以后,从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为上诉期,未上诉的,十五日过后就生效。 根据判决书会说明被告的给付时间的,一般表述为:判决生效之日起或判决生效*日之内支付多少钱。 即满足上述两个条件,判决书说明给付日期,判决生效。届时被告不履行支付义务的,即凭判决书;判决生效文书;强制执行申请书到该法院申请执行,申请执行有效期限为判决生效之日起两年。 二审判决略有不同,从二审判决时即为生效之日。凭一审和二审判决书,以及强制执行申请书到一审法院申请执行,申请执行有效期限为二审判决之日起两年。法院强制执行常见手段: 一、查询、冻结、划拨被申请执行人的存款。二、扣留、提取被申请执行人的收入。三、查封、扣押、拍卖、变卖被申请执行人的财产。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对于民事诉讼,提起诉讼的相关时效期限一般为三年。《民法典》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
判决书不执行两年失效,从法律文书规定的履行期限的最后一天起计算;逾期不申请的,人民法院不再强制执行。法律文书规定分期履行的,从规定的每次履行期的最后一天起计算;法律文书未规定履行期的,自法律文书生效之日起计算。 申请执行时效中止、中断,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执行人收到执行申请或者移交执行申请时,应当向被执行人发出执行通知,并可以立即采取强制执行措施。
-
判决书要多长时间才算失效?
判决书生效后一般不会失效,除非通过审判监督程序推翻原判决。 但是自法律文书规定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在两年内仍未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的,当事人就会丧失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权利,但是诉讼时效中止、中断情形的除外。 法律文书规定分期履行的,从最后一
2021.03.15 209 -
如果生效了法院判决书多长时间才失效
一审判决以后,从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为上诉期,未上诉的,十五日过后就生效。根据判决书会说明被告的给付时间的,一般表述为:判决生效之日起或判决生效*日之内支付多少钱。即满足上述两个条件,判决书说明给付日期,判决生效。届时被告不履行支付义务的
2020.12.19 1,012 -
协议书多长时间失效
协议书的本质就是合同,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合同的有效期,也没有规定合同什么时候失效,合同的生效时间和终止时间,当事人可自行约定。只要约定的期限或终止的条件是合同各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且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效力性强制性规定,即合法有效。如果没
2021.01.09 115
-
法院判决书多长时间失效?
法院的判决书永远不会失效。但是,如果有执行内容的判决书,在判决书失效后的两年之内没有申请执行,可能法院就不会给强制执行了。即使法院不给强制执行,但并不能说明判决书已经失效。
2022-08-05 15,340 -
判决书下来后多长时间失效
一审判决以后,从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为上诉期,未上诉的,十五日过后就生效。 根据判决书会说明被告的给付时间的,一般表述为:判决生效之日起或判决生效*日之内支付多少钱。 即满足上述两个条件,判决书说明
2022-04-21 15,340 -
判决书不执行多长时间失效
判决书不执行两年失效,从法律文书规定的履行期限的最后一天起计算;逾期不申请的,人民法院不再强制执行。法律文书规定分期履行的,从规定的每次履行期的最后一天起计算;法律文书未规定履行期的,自法律文书生效之
2023-08-05 15,340 -
房屋判决书多长时间不过户会失效
房产判决不会失效,但需尽快办理过户手续。因为法院的裁判文书存在两个效力,一个是法律效力,一个是执行效力。 法院作出的裁判文书一经生效即具有永久法律效力,除非被依法撤销。
2021-08-11 15,340
-
01:31
欠条多长时间失效欠条在债务人还清债款之时失效,在此之前,债权人均可以欠条为证据到人民法院起诉债务人。但是,一般民事诉讼时效为三年。诉讼时效自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时起算,但是如果自其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已经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也就是说,如果债务人迟
10,949 2022.04.17 -
00:53
二审判决书生效时间二审判决是生效判决,但是并没有明确具体的生效时间。对于一审,一般是从判决送达的那天起,十五天里为上诉期,过了十五天没有上诉的判决就生效了。但是二审判决作为终审的判决,并不会有上诉期,二审判决什么时候生效没有明文规定。通常对于二审当庭宣判的,
2,184 2022.05.13 -
00:57
欠钱多长时间失去诉讼时效欠钱过了三年的诉讼时效后,就会失去诉讼时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债权人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一般是三年。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另有规
2,341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