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罪被抓取保候审后还要赔偿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交通肇事赔偿完对方并得到谅解,取保候审后法院应当从轻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一)死亡一人或者重伤三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二)死亡三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 (三)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三十万元以上的。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犯罪嫌疑人被逮捕后,符合条件的可以申请办理取保候审,取保候审一样经过法院审判。最好是对被害人进行赔偿取得谅解后申请,这样容易批准。 符合取保候审的条件: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行为人犯交通肇事罪的,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取保候审:1、可能被判处管制或者拘役;2、可能独立判处附加刑的;3、可能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罚,无再次犯罪危险性的;3、孕妇或者哺乳期妇女;4、严重患病或者生活难以自理的;5、超期羁押且案件未办结。
-
交通肇事罪能取保候审吗?
涉及交通肇事罪,满足以下条件的,可以取保候审: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2022.08.11 240 -
交通肇事罪能取保候审吗
交通肇事罪能否取保候审要看是否符合取保候审的条件,如果肇事情节轻微的,可以取保。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
2022.04.13 615 -
交通肇事罪取保候审还会坐牢吗
取保候审只是刑事诉讼中的一种强制措施,并不代表案件的完结或者不判刑,至于会不会判刑,还要根据具体案情由司法机关决定。能取保出来候审的,说明罪不是很重。
2020.11.29 153
-
交通肇事罪要被取保候审吗
涉嫌交通事故被刑事拘留,犯罪嫌疑人符合条件的,可以申请取保候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的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可以取保候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一是可以
2021-11-20 15,340 -
交通肇事取保候审取保候审后还会被判刑吗?
交通肇事至人重伤逃逸,被取保后审后还会判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022-05-03 15,340 -
被抓后取保候审后又被抓还能取保候审吗
肯定不能为了,公安部门应该是发现有新的罪行。
2022-10-11 15,340 -
交通肇事取保候审后还会被判刑吗?
涉嫌交通肇事罪取保候审后还要判刑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
2022-05-01 15,340
-
00:54
交通肇事罪能取保吗
根据我国相关的法律规定取保候审并不特指某一种罪名,只需要嫌疑人符合取保候审的相关要求就可以办理取保候审。因此交通肇事也是可以办理取保候审的,但是需要依据交通肇事的情节判断是否符合取保候审,对有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其他特别恶劣的情节以及致人死亡
1,594 2022.04.15 -
01:04
取保候审后还要进去吗
取保候审后是否还要收监,需要视情况而定。在我国,取保候审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公安机关责令某些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保证随传随到的强制措施。在取保候审期间如果违反相关法律,将有可能予以逮捕,例如:未经执行机关批
2,599 2022.05.11 -
01:46
取保候审后还要坐牢吗
取保候审后是否还要坐牢要根据法院最后的判决情况而定。 取保候审仅仅是变更了强制措施而已,需要根据被采取取保候审的犯罪人在考验期限内是否有违反取保候审规定的禁止性行为的情形,则人民法院根据据犯罪人在考验期限内的表现,作出是否需要继续执行原判刑
1,714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