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可以辞职一起报销社保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怀孕辞职,社保中断,就不能享受生育保险待遇了。 生育保险待遇由用人单位在职工产后或手术后 18个月内,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申办时应填报《职工生育待遇申领表》,并提供以下资料: 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核发的生育证明; 生育医疗证明、门诊病历、出院小结、计划生育手术记录等原始材料; 婴儿出生证。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 15个工作日内对用人单位提供的资料进行审核,审核完成后将生育保险费用拨付给职工所在用人单位,并由用人单位按照本办法规定的生育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发给职工。 用人单位未按规定为职工办理生育保险参保手续的,职工发生的生育保险费用,由用人单位按照本办法规定的生育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 怀孕后辞职的话,没有用人单位,无法报销生育保险。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怀孕以后交社保不可以报销。如果参保人缴纳了住院医疗保险,只能在生病住院时享受到医疗保险待遇,门诊则无法使用。如果参保人缴纳了生育保险,在生育宝宝时才可以享受到生育保险待遇。没有参保缴纳生育保险,则无法享受到生育保险待遇。如果参保了生育险,一般可以报销费用的50%左右。
离职后是不可以报销生育保险的,必须持续交纳才可以的。因为要享受生育的相关报销,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 1、是缴纳生育保险时间累积满一年(部分地区略有出入); 2、是在生育期间必须处于在职状态,并继续缴生育保险费用。
-
怀孕后买社保是否可以报销
怀孕后买社保是否可以报销,由实际情况来定。咨询当地的社保局,提供12333的劳动保障咨询电话。生育保险必须由单位统一参加,个人身份不能参加生育保险。医疗保险一般不报销生育费用,只能报销普通疾病费用,医疗保险一般有等待期。女方符合参保条件但未
2022.04.16 5,437 -
怀孕社保报销流程
女职工生育或流产后,由本人或所在企业持当地计划生育部门签发的计划生育证明,婴儿出生、死亡或流产证明,到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手续,领取生育津贴和报销生育医疗费。生育医疗费,应当在女职工妊娠至生育或者终止妊娠前申办;生育津贴、一次性分娩营养
2020.07.06 196 -
社保怀孕报销流程
孕期产检及生产费用医保不报销,生育保险可以报销。生育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在怀孕和分娩的妇女劳动者暂时中断劳动时,由国家和社会提供医疗服务、生育津贴和产假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国家或社会对生育的职工给予必要的经济补偿和医疗保健的社会保险制度。
2020.03.08 406
-
怀孕辞职社保好报销吗?
怀孕辞职,社保中断,就不能享受生育保险待遇了。 生育保险待遇由用人单位在职工产后或手术后 18个月内,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申办时应填报《职工生育待遇申领表》,并提供以下资料: 计划生育行政部门
2022-04-09 15,340 -
怀孕期间辞职社保报销吗
怀孕辞职,社保中断,就不能享受生育保险待遇了。 生育保险待遇由用人单位在职工产后或手术后 18个月内,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申办时应填报《职工生育待遇申领表》,并提供以下资料: 计划生育行政部门
2022-04-17 15,340 -
怀孕一年后辞职社保还能报销吗
怀孕辞职,社保中断,就不能享受生育保险待遇了。 生育保险待遇由用人单位在职工产后或手术后 18个月内,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申办时应填报《职工生育待遇申领表》,并提供以下资料: 计划生育行政部门
2022-04-22 15,340 -
怀孕的期间,可以辞职吗,社保怎么报销
怀孕辞职,社保中断,就不能享受生育保险待遇了。 生育保险待遇由用人单位在职工产后或手术后 18个月内,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申办时应填报《职工生育待遇申领表》,并提供以下资料: 计划生育行政部门
2022-04-15 15,340
-
01:12
怀孕可以离婚吗根据《婚姻法》的有关规定,在男女双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除非女方存在重大的过错,否则男方不可以在女方怀孕期间、或中止妊娠后六个月之内、或者分娩一年之内提出离婚的请求,但是如果是女方提出离婚的请求,法律是允许的。 孕期女方提起离婚诉讼的,应根据
4,147 2022.04.17 -
01:19
社保大病可以报销多少社保大病可以报销比例是根据医疗费用来认定的。大病医疗保险的报销范围,主要是在发生超过基本医疗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以上的医疗费用,由社会保险部门按不同范围内所支付金额不同,其报销比例会有所差别,其中分别为:0到4万元以下报销85%;4万元到
4,332 2022.04.17 -
01:02
职工医保可以给父母报销吗职工医保不可以给父母报销。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参保人员在协议医疗机构发生的医疗费用,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标准的,按照国家规定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中支付。参保人员确需急诊、抢救的,可以在非协议医疗机构就医。因抢救
13,060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