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干活没合同怎么办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如果是给个人工作,不算劳动关系,可以直接去法院起诉该个人老板,要求支付劳动报酬。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劳动法》第五十条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 《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八条各级劳动行政部门有权监察用人单位工资支付的情况。用人单位有下列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行为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其支付劳动者工资和经济补偿,并可责令其支付赔偿金: (一)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 (二)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工资的; (三)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经济补偿和赔偿金的标准,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给个人干活没有合同不给钱的情况,建议双方先协商,如果协商不成的,保留确有劳动关系的相关证据,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另外,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起诉前发现对方有财产,可以申请财产保全。如果对方签了欠条,应当注意在欠条还钱到期时间后三年内进行起诉。
给个人干活没有合同不给钱的情况,建议双方先协商,如果协商不成的,保留确有劳动关系的相关证据,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另外,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起诉前发现对方有财产,可以申请财产保全。如果对方签了欠条,应当注意在欠条还钱到期时间后三年内进行起诉。
-
给私人老板干活没合同,不给钱怎么办?
如果是给个人工作,双方没有签订合同,被拖欠报酬的,属于民事争议,不是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收集相关证据(比如工作记录、聊天记录等),按以下方式解决争议: 1、双方协商解决,这是比较方便快捷的一种方法。 2、双方调解解决。在有关组织(如人民调解
2021.10.31 188 -
私人干活合同怎么写的
私人干活合同应当写明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合同的期限、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等内容。
2020.10.30 310
-
给私人干活没合同怎么办
如果是给个人工作,不算劳动关系,可以直接去法院起诉该个人老板,要求支付劳动报酬。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
2022-03-21 15,340 -
给私人干活没有合同怎么办?
如果是给个人工作,不算劳动关系,可以直接去法院起诉该个人老板,要求支付劳动报酬。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
2022-03-30 15,340 -
私人老板干活没合同怎么办
所示:工资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发放,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提成等全部费用。拖欠或扣发工资违法,你可以要求全额发放,并支付拖欠部分25%的经济补偿金。超过合同约定工资发放日15天以上算拖欠。 不签定劳动
2022-07-08 15,340 -
给私人老板干活没合同怎么办
没有劳动合同,老板拖欠工资,协商索要不成,劳动者可以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也可以申请劳动仲裁维权索要工资。 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无法确定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依然可以从以下方面搜集证据: (1)工资支付凭证或
2022-11-09 15,340
-
00:57
干活没有签合同不给钱怎么办
如果双方是劳动关系,则发生这种情况可以向劳动行政部门进行投诉,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劳动报酬,进一步地可以申请劳动仲裁主张权利;不是劳动关系而是其他民事合同关系,例如劳务关系,则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合同相对方支付一定的报酬。由于没有书面合
3,834 2022.05.11 -
01:10
干活拖欠工资怎么办
干活拖欠工资,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1、投诉举报:劳动者可以到当地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进行投诉,举报。劳动保障保障监察机构会依法对用人单位进行监督,检查,责令用人单位支付拖欠的工资; 2、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由仲
712 2022.05.18 -
01:07
给私人干活受伤打官司好打吗
给私人干活受伤打官司是否好打,要根据相关证据情况确定。私人老板需要有工商登记是单位,当事人双方之间才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是认定工伤的前提,如果没有劳动关系是不构成工伤的。但是给私人老板做事,一般构成劳务关系,不能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5,153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