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签订劳动合同是否能要求赔偿金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用人单位在劳动者入职一个月内未签订劳动合同不违法,超过一个月未签订劳动合同属于违法。 2、用人单位超过一个月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合同法有明确处罚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支付劳动者从其入职满一个月后第第二天起到补订劳动合同前一天止期间的双倍工资,最高不超过11个月。 3、未满16周岁的才属于童工,用人单位(除艺术类特殊单位外)使用未满16周岁的童工属于违法。已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的属于未成年工。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第七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自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至满一年的前一日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并视为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的当日已经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应当立即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劳动合同到期未续签的,用人单位应当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但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情形除外。
没有劳动合同申请工伤保险的,不同地区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有不同的做法。但分为两种: 1、提供工资条、证人证言等证明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据,直接申请工伤认定; 2、通过劳动仲裁确认劳动关系后,向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交工伤认定申请。
-
一年以上未签订劳动合同是否可以要求赔偿
用人单位超过一年以上未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可以要求赔偿。双方视为签订了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自应当签订该合同之日起用人单位要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但至多支付十一个月。
2020.05.10 118 -
未签订劳动合同工伤是否赔偿
如果劳动者在未签订劳动合同时发生工伤的,可以通过申请仲裁确定事实劳动关系,之后经过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可依法获得以下工伤赔偿:生活不能自理的,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的生活护理费;治疗工伤的医疗费用和康复费用;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的交通食宿
2020.04.06 160 -
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时是否能要求工伤赔偿
没有劳动合同申请工伤保险的,不同地区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有不同的做法。但分为两种: 1、提供工资条、证人证言等证明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据,直接申请工伤认定; 2、通过劳动仲裁确认劳动关系后,向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交工伤认定申请。
2020.09.16 133
-
未签订劳动合同能要求赔偿吗?
不顾你是年薪制还是月制,只要没签订劳动合同都是赔偿两倍薪水。 一、未签订劳动合同 1、你能够申请劳动仲裁,要求该用人单位支付你拖延的薪水、押金、经济赔偿金、未签劳动合同两倍薪水(入职的第2个月开始,最
2022-07-09 15,340 -
未签订劳动合同,能要求支付赔偿金吗
一、劳动者有《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的情形,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无需向劳动者支付任何赔偿。二、用人单位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应当向
2021-11-26 15,340 -
没有签订劳动合同能否要求赔偿?
没有劳动合同能要求工伤赔偿。双方存在事实的劳动关系,职工因工作原因受伤的,仍属于工伤,可以要求工伤待遇。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
2022-07-09 15,340 -
两年未签订劳动合同能要求赔偿吗
1、可以。 2、《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2022-06-03 15,340
-
00:51
劳动法未签订合同赔偿条例
未签订合同赔偿条例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劳动合同法要求单位和员工必须要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如果没有签书面劳动合同,会出现下面一系列的后果:如果是因为单位的原因不签,那么给单位一个缓冲期,一个月内单位不签的话,对
2,721 2022.04.12 -
01:03
工厂未签订劳动合同怎么赔偿
工厂未签订劳动合同可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即使是没有签劳动合同书,员工就享有劳动法上规定的各项权利,单位也负有劳动法上的各项义务。其中,依法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就是用人单位不能免除的强制性法定义务。用人单位不签订劳动合同,法律上要承担双倍工资,
3,206 2022.04.17 -
00:59
未签劳动合同未交社保怎样赔偿
单位超过一个月未签劳动合同,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作为赔偿。而单位拒绝缴纳社保的话,劳动者可以单方面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请求。在解除合同的同时,劳动者可以要求众人单位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经济补偿的数额,需要结合劳动者在本单位中工作的年
7,076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