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请问一下,如果借了高利贷现在无力偿还,可不可以告高利贷啊!或者会不会让父母还啊?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关于告高利贷,首先要理解高利贷的定义,对于什么样叫高利贷,我国民法学界目前有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借贷的利率只要超过或者变相超过国家规定的利率,即构成高利贷。有的学者认为借贷利率可以适当高于国家银行贷款利率,但不能超过法律规定的最高限度,否则即构成高利贷。第二种观点认为高利贷应有一个法定界限,但这个界限不能简单地以银行的贷款利率为参数,而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专门制定民间借贷指导利率,超过指导利率上限的,即构成高利贷。持这种观点的人还认为,凡约定利息超过法定指导利率的,其超过部分无效,债权人对此部分无请求给付的权利。第三种观点认为:高利贷就是一种超过正常利率的借贷。至于利息超过多少才构成高利贷,由于在立法和司法中都没有统一的规定和解释,在实践中只能按照民法通则和有关法律规定的精神,本着保护合法借贷关系,有利于生产和稳定经济秩序的原则,对具体的借贷关系进行具体分析,然后再认定其是否构成高利贷。这种观点还认为在确定高利贷时,应注意区别生活性借贷与生产经营性借贷,后者的利率一般可以高于前者。因为生活性借贷只是用于消费,不会增值;而生产经营性借贷的目的,在于获取超过本金的利润,因此,它的利率应高于生活性借贷的利率。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
高利贷借了可以不还吗
高利贷借了是需要还的。根据规定,约定利息的年利率没有超过24%是绝对有效的,受法律保护,约定利息的年利率超过36%的,绝对无效,不受法律保护,且借款人可以要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而24%-36%之间的利息,如果借款
2021.12.11 681 -
高利贷利率多少合法 借了高利贷可以不还吗
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合同约定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是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的除外。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的,视为没有利息。
2020.07.10 156 -
借了高利贷不还会怎么样
1、高利贷是指年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的贷款,对于超出的部分,贷款者不需要偿还,法律是不予保护的。 2、对未超出四倍利率的利息,贷款者要偿还,这部分利息是受法律保护的。 3、如果贷款者对合法部分利息和本金不偿还的,就会
2021.02.05 357
-
贷的高利贷,现在无力偿还该咋办啊
利率高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4倍就属于高利贷。 最高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规定:出借人不得将利息计入本金谋取高利。审理中发现债权人将利息计入本金计算复利的,其利率超出第六条规定的限度时,
2021-03-07 15,340 -
高利贷不还可以吗,高利贷还可以不还吗
私人贷款中利率有明确的规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审理私人贷款案件适用法律的一些问题的规定,利率约定主要有以下处理方法。一、贷款双方约定的利率不超过年利率的24%,贷款人要求借款人按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借款
2021-10-26 15,340 -
高利贷借了可以不还吗
高利贷借了是需要还的。根据规定,约定利息的年利率没有超过24%是绝对有效的,受法律保护,约定利息的年利率超过36%的,绝对无效,不受法律保护,且借款人可以要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
2021-12-17 15,340 -
用高利贷借了,现在不还钱会有什么后果
为高利贷的“高利”不受法律保护,所以面对借贷者不还钱,放高利贷者不会采取法律途径要债,而是以自己的势力采取违法手段强迫借贷者还债,这不是普通百姓能承受的。因此,如果确实需要借贷,最好是向银行或者亲朋好
2022-04-12 15,340
-
01:14
借高利贷还不起怎么办?
高利贷还不起的最佳处理办法是,通过诉讼的手段,起诉到人民法院主张利息过高部分无效,然后偿还本金和合理利息给对方。这主要是依据了,我国民法典第680条的规定。根据民法典的最新规定,国家明文禁止高利放贷。换句话说,法律不会支持高利放贷的行为,超
2,185 2022.04.17 -
01:02
欠下高利贷最好处理办法
欠下高利贷最好处理办法如下:认定为高利贷的部分,债务人对属于高利贷的部分可以不还,债权人因此提起的还款请求也不受法律保护,但是本金和合理的利息是要偿还的。在我国的借贷合同中是严厉禁止高利放贷的,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由于高利贷引
9,424 2022.05.11 -
01:03
高利贷如何处理
在我国,民间高利贷并不会受到法律的保护。但是实践中,放贷者大多会使用违法的行为来催收。建议当事人通过正当的渠道,借取贷款。出现矛盾的时候,应当及时寻求警方的帮助,尽量采取合法的途径,维护自身的权益。具体来说,根据民法典第680条的规定,国家
1,644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