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担保人的民间借贷有法律效力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民间借款没有欠条,但有担保人,债务人现不想还款,是否能要求担保人还款,需看担保人是一般连带责任保证人还是连带责任保证人。、第条,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时,由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为一般保证。一般保证的保证人在主合同纠纷未经审判或者仲裁,并就债务人财产依法强制执行仍不能履行债务前,对债权人可以拒绝承担保证责任。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保证人不得行使前款规定的权利:(一)债务人住所变更,致使债权人要求其履行债务发生重大困难的;(二)人民法院受理债务人破产案件,中止执行程序的;(三)保证人以书面形式放弃前款规定的权利的。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保证人与债务人对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为连带责任保证。连带责任保证的债务人在主合同规定的债务履行期届满没有履行债务的,债权人可以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也可以要求保证人在其保证范围内承担保证责任。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借条没担保人一般是有效的,因为设立担保人并不是借款合同有效的必须要件 只要签订合同的双方当事人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合同内容不违法并且系双方自愿签订的,就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受到法律的保护。
借条没担保人一般是有效的,因为设立担保人并不是借款合同有效的必须要件 只要签订合同的双方当事人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合同内容不违法并且系双方自愿签订的,就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受到法律的保护。
-
借条没有担保人有没有法律效力
借条没有担保人有法律效力。借条只要是借款人自愿书写,载明借款金额、借款人姓名且内容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即具有法律效力。担保人只是为保证债权实现而增加的第三方担保责任,不影响借条的效力。
2021.03.28 202 -
民间的借条有没有法律效力
在民间借贷关系中,债务人出具的借据只要符合有效民事行为的要求,就具有法律效力。只要借据包括贷款人、借款人、贷款金额、贷款时间等主要内容,反映双方真实自愿的意思,不违反法律规定,就具有法律效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具备下列条件的
2022.04.13 603 -
民间借贷担保有效期吗?
有期限,一般六个月,借款合同中约定的担保期限不明确,保证期间为原债务履行期间届满之日起三年。保证合同约定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直至原债务本息还清时为止等类似内容的,视为约定不明,保证期间为原债务履行期间届满之日起三年。
2021.02.09 168
-
民间借贷老赖担保人有法律效力吗
民间借贷中的借款人可能会是老赖,借款人在法院判决后依然拒不履行其义务,并且具有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以伪造证据、暴力、威胁等方法妨碍、抗拒执行的等情形的,则会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
2023-06-14 15,340 -
没有担保人的借条有法律效力吗?
1、没有担保人不会影响借条的法律效力。借条经借款人签字,出借人提供借款,即具有法律效力。 2、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自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时合同成立。 3、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自贷款人提
2022-11-09 15,340 -
受法律保护吗?民间借贷的担保人的担保有效吗?
民间借贷受法律保护,只是高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四倍部分的利息如果当事人提出过高,不受法律保护,但当事人已经偿还的除外。担保人的担保也有效。
2022-10-23 15,340 -
民间借贷合同中的担保合同有法律效力吗
借款合同违法的,担保合同不具有法律效力。《民法典》第三百八十八条规定:“设立担保物权,应当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订立担保合同。担保合同包括抵押合同、质押合同和其他具有担保功能的合同。担保合同是主债权
2023-06-03 15,340
-
01:07
民间借贷纠纷证据具有法律效力吗民间借贷纠纷中证据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很多人为了方便、快捷没有通过银行去借款,而是通过民间借贷的形式进行借款,弊端就是借贷手续不完备,缺乏担保抵押,容易发生纠纷。一旦发生了民间借贷纠纷,需要双方当事人提供以下三种类型的证据:第一,从书面的证据
1,486 2022.04.17 -
01:23
民间借条没有担保人可以吗首先,我国法律并没有对民间借贷的保证人作出过多限制。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的,当然可以选择第三方担任保证人,担保合同的继续履行和相关债务的清偿。换句话说,民间借条没有担保人,也是合法有效的。民间借贷中的借条的合法有效性,不取决于担保人的有无。相
1,616 2022.04.17 -
01:13
民间借贷受法律保护吗为正确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最高人民法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制规定,结合审判实践,制定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及在《最高人民法
717 2022.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