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职务之便到单位盗窃行为的情况是怎样的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盗窃罪的行为种类是:盗伐林木的,如果不是盗伐生长中的林木,而是盗窃已经采伐下来的木料的,或者偷砍他人房前屋后、自留地上种植的零星树木数额较大的,构成盗窃罪。盗窃墓葬,窃取数额较大的财物,应以盗窃罪论处。邮政工作人员私自开拆或者隐匿、毁弃邮件、电报而窃取财物的,依照盗窃罪从重处罚。
盗窃罪的行为种类如下: 1、盗窃使用中的电力设备,同时构成盗窃罪和破坏电力设备罪的,择一重罪处罚。 2、为练习开车、游乐等目的,多次偷开机动车辆,并将机动车辆丢失的,以盗窃罪定罪处罚。 3、使用投毒、爆炸方法偷鱼的犯罪性质问题。如果是出于盗窃的目的,毒死或炸死较大数量的鱼,将其偷走,未引起其他严重后果的,应定为盗窃罪。 4、盗伐林木的犯罪性质。如果不是盗伐生长中的林木,而是盗窃已经采伐下来的木料的,或者偷砍他人房前屋后、自留地上种植的零星树木数额较大的,则应构成盗窃罪。 5、盗窃墓葬,窃取数额较大的财物,应以盗窃罪论处。 6、窃取支票骗兑现金或者骗购物品的犯罪性质。 7、根据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第二款规定,邮政工作人员私自开拆或者隐匿、毁弃邮件、电报而窃取财物的,依照本条的规定即本罪定罪从重处罚。 8、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根据刑法第196条第3款规定,应以盗窃罪治罪。盗窃数额应当根据行为人盗窃信用卡后使用的数额认定。 9、盗用他人公共信息网络上网账号、密码上网,造成他人电信资费损失数额较大的,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以盗窃罪定罪处罚。
-
盗窃罪是指怎样的行为
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盗窃公私财产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公私财产的行为。犯罪已经开始实施,犯罪未遂是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未成功的。对于未遂犯,可以比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
2022.04.16 367 -
盗窃罪撤案的几种情况
盗窃罪撤案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因盗窃被公安机关立案后,如果出现刑事诉讼法的情形时,如证据不足、盗窃情节轻微等,就可以撤销案件。 2、民事案件的当事人是可以撤诉,刑事立案说明犯罪事实的成立,是不能撤销案件的。刑事案件的受害人刑事案件的原告
2020.12.11 354 -
盗窃罪从轻处罚的情况是怎样的
刑法中对于盗窃罪从轻处理的情形有:对于又聋又哑的人构成盗窃罪,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对于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构成盗窃罪的行为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等。
2022.08.11 168
-
利用职务之便到单位盗窃的行为是盗窃吗
利用职务之便到单位盗窃的行为是盗窃.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罪】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
2022-03-26 15,340 -
利用职务之便到单位盗窃的行为是什么
利用职务之便到单位盗窃的行为是盗窃.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罪】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
2022-03-23 15,340 -
职务之便到单位盗窃是盗窃罪吗?
利用职务之便到单位盗窃的行为是盗窃.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罪】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
2022-04-25 15,340 -
利用职务之便盗窃单位财物的构成要件
利用职务之便到单位盗窃的行为是盗窃.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罪】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
2022-03-25 15,340
-
00:59
职务侵占与盗窃罪的区别职务侵占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自己主管、管理、经营单位财物的便利条件,将本单位数额较大的财物非法占为己有的行为。盗窃罪是指,行为人窃取他人占有的数额较大的财物,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他人财物的行为
2,209 2022.04.17 -
01:02
2022盗窃罪量刑标准是怎样的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公私财物的行为。盗窃罪的判刑标准为: 1、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1,353 2022.11.21 -
01:12
担保人不担责的5种情况是哪5种以下5种情况,则可以不承担担保责任。 超出“担保责任规定的时间”。担保也是有“有效期”。如果过了担保的有效期,债权人没有提起主张的,担保人对担保责任不再承担。 主合同债权人采取不正当手段,使担保人违背自己真实意愿而提供担保,担保人不承担民事
14,521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