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主动辞职辞退公司不批怎么办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如果辞职公司不批怎么办? 可以参照以下方法解决 1、写书面辞职报告,并在离开单位或公司三十天之前将书面辞职报告递交上司。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十七条,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2、通过司法手段来解决。及时将目前存在的劳动纠纷事实转交当地司法行政机关进行处理,或者直接起拆至当地人民法院来通过法律手段解决。在接着你的诉状后,相关司法部门会出面帮你解决这类事件。 3、通过劳动仲裁机构协商解决。由于解除劳动合同会伴随一系列的人员、关系变动,故问题的最终解决需要借助具有一定权威性、中立性的仲裁机构来协商解决。 4、如果遇到的问题比较复杂,强烈建议咨询当地司法行政机关,尤其是咨询所在乡镇级司法所。 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当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可有权在三十日之后,无论单位是否批准,职工都可以不再去上班。 最后辞职工资结算根据《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九条劳动关系双方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应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一次付清劳动者工资。 劳动者没有任何依据违法解除劳动合同(不辞而别),用人单位不但不给经济补偿金,还可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九十条的规定,给单位造成损失的要承担赔偿责任,单位可以用扣工资的方法作为赔偿。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如果员工辞职后单位不批的,一般等一个月即可。需要辞职的劳动者,如果是正式合同员工的话,只要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并不需要用人单位同意。如果是在试用期内的话,只需要提前三天通知用人单位,即可解除劳动合同。
员工必须有证据证明已经就辞职问题向单位发出过通知,比如表明辞职的辞职通知书的内容,以及电话录音,还有短信和邮件等等。先向单位所在地的劳动部门进行投诉,如果仍不能解决的,可以申请劳动仲裁跟用人单位进行仲裁。
-
员工辞职公司不批怎么办?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如果劳动者提前三十天向公司提出书面形式的辞职,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不需要用人单位的同意,如果用人单位有损害劳动者权益的行为的,劳动者可以随时解除劳动。
2020.01.09 120 -
员工辞职公司不批怎么办
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提前30日书面形式通知单位,可以解除合同。这种解除权不附加条件。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无需征得用人单位的同意,提前通知解除劳动合同需注意如下事项:1)注意辞职书面文件的措辞,建议使用“解
2020.12.20 150
-
员工辞职,公司不批怎么办?
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就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强调时间是三十天以前通知,形式法定要求书面,内容是解除劳动合同。 提前三十天书面通知,即使公司不批准也无碍离职。 提醒注意: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
2022-03-27 15,340 -
员工辞职,公司不批怎么办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按此规定辞职是合法的,并不需要用人单位批准
2022-04-04 15,340 -
员工辞职公司不批怎么办?
无需用人单位批准,提前30日书面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即可。《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2022-02-21 15,340 -
辞职员工公司不批怎么办
按正常程序,提前申请,到时可以交接完走人
2022-10-07 15,340
-
00:56
公司无故辞退员工怎么办
公司无故辞退员工的,应按照公司与员工解除劳动合同的规定,按照经济补偿金的标准向员工支付两倍经济赔偿金。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公司解除劳动合同的,应根据员工在公司的工作年限支付经济补偿,工作一年支付一个月的经济补偿,则无故辞退的应支付两个月的
1,031 2022.06.22 -
01:24
公司无理由辞退员工怎么办
如果劳动者并无任何过错或过失,用人单位就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属于《劳动合同法》规定的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可以主张继续履行劳动合同,也可以不继续履行而要求赔偿金。赔偿金是经济补偿金的两倍。经济补偿金的计算标准则是按照劳动者在该单位的工作年限
1,213 2022.06.22 -
01:13
公司怎么辞退员工不用赔偿
当员工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的条件、在试用或者正式用工期间严重违反公司的规章制度、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单位造成重大损害、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影响本单位工作任务或拒不改正的、劳动合同具有法定无效事由或者劳动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3,964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