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的劳动合同有法律法规规定主体资格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实习生到底能不能够签劳动合同,具备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吗?基本分两种情况:一是实习人员与单位建立劳动关系,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在单位通过实践进行一定的专业训练,如《律师执业证管理办法》中规定,申请领取律师执业证的人员,应在一个律师事务所连续实习一年。在这种实习中,实习人员必须与单位建立有劳动关系,目的在于从工作中增强从事这些专业工作的熟练度,以便将来能够较 为独立地从事这样的职业。另一种是实习人员出于教学需要在单位进行社会实践的行为,如大学生的毕业实习。这种实习的明显特点是用人单位与实习人员不建立劳动关系,或者因为实习人员与其他机构有关系的缘故无法建立劳动关系。还是以大学生的毕业实习为例,实习的大学生与学校有着高等教育的关系,大学生的档案等个人履历文件也放在学校,单位根本无法与实习大学生建立劳动关系。而且这种实习的目的也没有第一种情况的专业性,大学生可以从事与未来工作不相同的实习内容。所以这种实习本身的目的在于接触社会,实践自己在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而不是专业训练,其根本目的在于教学。同时,实习生在校期间一般每学期都会有一次实习,其并不能确定毕业后是否一定在被实习单位工作,如果每次实习时都和被实习单位签订劳动合同,那就可能会出现签订多份劳动合同、多次缴纳社会保险以及如何解除每次所签劳动合同、经济补偿、社会保险的衔接等一系列实践中难以解决的问题。根据《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 意见》第12条规定,在校生勤工助学的,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民事诉讼主体,是指参与民事诉讼活动的当事人。在民事诉讼活动中,涉及的诉讼主体包括三个方面:主持审判活动的审判机关,审判机关主导民事审判活动,是当然的主体;诉讼当事人,即参与诉讼活动的民事纠纷的双方,包括诉讼代理人;诉讼参与人,包括证人、鉴定人、勘验人等。民事诉讼主体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才能保证民事诉讼活动合法有效地进行。
-
法律对大学生实习期工资有规定吗
我国法律对大学生实习期工资是没有明确规定的,大学生实习工资一般由实习单位与大学生约定,约定后双方签订实习协议。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
2020.11.19 504 -
劳动法规定实习期多久
试用期是否约定,没有硬性规定。法律只规定试用期最长时间,在最长时间以下都可以自由约定。如果单位与劳动者签订的是三年期限的劳动合同的话,那么按照法律规定,约定的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2020.09.11 423
-
实习生到底能不能够签劳动合同具备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吗
实习生到底能不能够签劳动合同具备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吗?基本分两种情况:一是实习人员与单位建立劳动关系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在单位通过实践进行一定的专业训练如《律师执业证管理办法》中规定申请领取律师执业
2022-02-06 15,340 -
劳动合同法实习生工资规定
1.不管是否实习生或者是否签订合同的,劳动者已经付出劳动的就是劳动者。那么就应该与本单位相同或者相近岗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确定。参照《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八条劳动合同被确认无效,劳动者已付出劳动的,用人单
2022-02-04 15,340 -
实习工资劳动合同法规定
实习试用工资 劳动合同法规定,试用期工资应不低于转正后工资的80%。第二十条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2022-03-21 15,340 -
劳动合同法的实习期工资规定
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80%或者不得低于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80%,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法律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二十条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
2021-03-11 15,340
-
01:41
合同生效的法律规定
合同生效的法律规定根据我国《合同法》的相关法律规定可以知道,我国有关合同生效的规定主要有下面几点: 第一,如果合同是依照法律规定订立,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实质上都符合法定要求的,从合同成立时合同正式生效。如果有关法规规定在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后
2,403 2022.04.15 -
01:07
续签劳动合同的法律规定是什么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续签劳动合同的法律规定有:出现以下情况之一,劳动者同意续签或者提出续签劳动合同的,除了劳动者提出签订固定期限合同之外,用人单位应该与劳动者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1、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达十年及以上
5,755 2022.05.11 -
01:09
劳动法扣工资规定
劳动法扣工资规定,具体如下:1、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相应的经济赔偿。但是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百分之二十;2、如果扣除后的剩余工资,部分低于当地月最
10,007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