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法没有劳动合同原因辞退押金怎么办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发生劳动纠纷的情况,关于公司劳动者与押金的问题,去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单位或者申请劳动仲裁的可以要提供押金的相关证据单位收押金本身违法的《劳动合同法》第九条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公司以开除员工的理由不退押金是不合法的,劳动者可以向当地的劳动监察部门进行投诉举报要求用人单位退还其押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八十四条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扣押劳动者居民身份证等证件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劳动者本人,并依照有关法律规定给予处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以担保或者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劳动者本人,并以每人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劳动者依法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扣押劳动者档案或者其他物品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罚。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没劳动合同可以申请劳动仲裁要求支付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最多11个月)及拖欠的工资、押金、经济补偿金、加班工资等;从离职开始算,劳动仲裁时效为一年。《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故被辞退的话:要求支付经济补偿金。要求单位支付双倍工资,最高为11个月。
-
没有劳动合同被辞退怎么办
没劳动合同可以申请劳动仲裁要求支付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最多11个月)及拖欠的工资、押金、经济补偿金、加班工资等;从你离职开始算,劳动仲裁时效为一年。
2020.07.15 189 -
因为没有劳动合同被辞退应该怎么办?
没有劳动合同被辞退,可以申请劳动仲裁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工资,除了过失性辞退外还可以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或者双倍赔偿金。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020.08.22 154 -
劳动合同法辞退怎么办
劳动合同法辞退规定:劳动者存在这些情形的。用人单位可以辞退: 1、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 2、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 3、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等。
2020.12.09 92
-
没有劳动合同被辞退的原因怎么办?
你可以向单位主张诉求包括 1、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最长为11个月的工资。 2、每工作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补偿金。 3、补交社保。 4、加班费。 5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金。 这里面情节很复杂,
2022-05-10 15,340 -
劳动合同法,辞退押金怎么办
发生劳动纠纷的情况,关于公司劳动者与押金的问题,去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单位或者申请劳动仲裁的可以要提供押金的相关证据单位收押金本身违法的《劳动合同法》第九条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
2022-04-14 15,340 -
辞职没有劳动合同原因怎么办
如果是因为公司拖欠工资或是没有给投保等劳动法规定的原因而辞职,可以获得经济补偿金。如果是单位辞退,单位需要支付赔偿金,赔偿金是经济补偿金的二倍。 如果有工资卡,可以去银行打出工资明细,或是工资表也可以
2022-03-17 15,340 -
因没有劳动合同被辞退怎么办
1、你可以申请劳动仲裁要求支付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最多11个月)及拖欠的工资、押金、经济补偿金、加班工资等;从你离职开始算,劳动仲裁时效为一年! 2、这样的案件关键是有证明劳动关系的证据!比如有
2022-05-05 15,340
-
01:13
劳动合同没签被辞退怎么赔偿劳动合同没签被辞退,赔偿的规定如下:未签劳动合同被辞退,劳动者可以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赔偿金或赔偿金,以及超过一个月未满一年未签订劳动合同时间内的双倍工资。如果是用人单位主动向劳动者提出解除合同,并且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此时用人
2,361 2022.04.17 -
01:18
因公司原因解除劳动合同首先,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企业因为自身原因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也就是辞退员工时,应当向员工支付经济补偿金或者赔偿金。但我国法律目前还没有规定一个统一的赔偿金额,在个案中,具体要补偿或者赔偿多少钱,要看具体的情况和员工的工作年限
2,642 2022.04.15 -
01:02
公司没有签劳动合同怎么办没有签劳动合同的话,劳动者有权直接向公司请求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一定期限内企业仍不签订的,按照法律规定劳动者有权请求支付双倍工资。劳动者在首次用工之日起,就有权请求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这是原则性的规定,并不受一月或一年期限的影响。劳动者首次
2,660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