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是什么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对于行为人通过诈骗的方法非法获取资金,造成数额较大资金不能归还,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1)明知没有归还能力而大量骗取资金的; (2)非法获取资金后逃跑的; (3)肆意挥霍骗取资金的; (4)使用骗取的资金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 (5)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以逃避返还资金的; (6)隐匿、销毁账目,或者搞假破产、假倒闭,以逃避返还资金的; (7)其他非法占有资金、拒不返还的行为。 但是,在处理具体案件的时候,对于有证据证明行为人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不能单纯以财产不能归还就按金融诈骗罪处罚。因此在现实中,抵押贷款却不归还的,应当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对于满足上述情形的,法院认为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可能会被判处有期徒刑,存在坐牢的风险。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合同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目的”是指行为人在实施诈骗行为时,意图全面剥夺他人的财产所有权,或者剥夺他人对财产的控制、使用和收益权的故意。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是合同诈骗罪主观方面的必备要件。
集资诈骗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认定:行为人集资后肆意挥霍集资款,致使集资款不能返还的;携带集资款逃匿等的;犯此罪,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
合同诈骗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指什么
合同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应当界定为:即以合同诈骗的方法,非法掌握、控制合同对方当事人的财物,并在此基础上使用、收益、处分该财物,形成非法所有的事实状态。 在司法实践中,运用司法推定的方法认定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时,除按照刑法第224条
2020.06.23 109 -
集资诈骗罪中“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情况是什么
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一)集资后不用于生产经营活动或者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与筹集资金规模明显不成比例,致使集资款不能返还的; (二)肆意挥霍集资款,致使集资款不能返还的; (三)携带集资款
2020.09.30 202 -
合同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的把握
合同诈骗罪是目的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是合同诈骗罪主观方面的必备要件,对认定合同诈骗罪的罪与非罪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合同诈骗罪目的的“非法占有”,是指行为人违反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意图全面剥夺他人的财产所有权,或者剥夺他
2020.02.15 105
-
集资诈骗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是什么
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证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一是从融资模式上分析。集资诈骗犯罪嫌疑人在融资时一般不顾及兑付本息的现实可能性,为骗取被害人上当往往以高额利息为诱饵,其融资成本往往高于正常企业盈利水平,也必然
2022-05-21 15,340 -
集资诈骗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是指什么
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证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一是从融资模式上分析。集资诈骗犯罪嫌疑人在融资时一般不顾及兑付本息的现实可能性,为骗取被害人上当往往以高额利息为诱饵,其融资成本往往高于正常企业盈利水平,也必然
2022-05-20 15,340 -
集资诈骗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
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证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一是从融资模式上分析。集资诈骗犯罪嫌疑人在融资时一般不顾及兑付本息的现实可能性,为骗取被害人上当往往以高额利息为诱饵,其融资成本往往高于正常企业盈利水平,也必然
2022-07-06 15,340 -
集资诈骗中的非法占有目的是什么?
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证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一是从融资模式上分析。集资诈骗犯罪嫌疑人在融资时一般不顾及兑付本息的现实可能性,为骗取被害人上当往往以高额利息为诱饵,其融资成本往往高于正常企业盈利水平,也必然
2022-05-19 15,340
-
00:58
诈骗罪非法占有为目的6种情形
诈骗罪非法占有为目的6种情形如下:1、集资后不用于生产经营活动或者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与筹集资金规模明显不成比例,致使集资款不能返还的;2、肆意挥霍集资款,致使集资款不能返还的;3、携带集资款逃匿的;4、将集资款用于违法犯罪活动的;5、抽逃、转
4,555 2022.05.11 -
00:57
诈骗罪与非法集资罪的区别
诈骗罪与非法集资罪的区别: 1、两罪的犯罪对象有所不同; 诈骗罪的犯罪对象通常是特定的,即行为人主要针对特定的人、或者特定的单位实施诈骗的行为,并获得相应的钱财;而非法集资罪的犯罪对象是不特定多数人的用以集资获利的资金,通常包含财务和金钱;
881 2022.04.17 -
01:39
刑法中非吸与合同诈骗的区别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合同诈骗罪存在以下差异:1、犯罪客体不同:前者是金融管理秩序,后者是市场管理秩序,侵犯的是人们对市场重要内容合同的信赖;2、客观方面不同:行为方式存在差异,前者的行为方式是未经批准吸收公众存款,后者是采用合同的形式骗取财
2,790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