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职工产假工资如何发放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第8条规定"女职工产假为98天,其中产前休假1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多胞胎生育的,每多生育一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 2、如果因为特殊情况休假超过90天的,只要有医院证明就可以向单位请病假,但病假期间不能享受产假待遇。 3、《劳动部关于女职工生育待遇若干问题的通知》中,怀孕不满四个月流产时,应当根据医务部门的意见,给予十五天至三十天的产假;怀孕满四个月以上流产时,给予四十二天产假。产假期间,工资照发。 对怀孕7个月以上的女职工,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 女职工产假为90天,包括产前休假15天产后7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多胞胎生育的,每多生育一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产假期间工资照发。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女性的职工若是产假期间未参加生育保险的,工资按照女职工产假前工资的标准由用人单位支付;已经产假属于保险的,享受生育津贴,按照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标准发放。员工的产假工资低于生育津贴,那可以先按产假工资发员工,然后生育津贴下来,将与产假工资的差额补给员工,剩下的还是归企业。
女职工产假期间工资发放的方法是: 1、劳动合同约定的产假工资,但是不能低于最低工资标准; 2、职工已经参加生育保险的,由生育保险基金(该基金由社保中心收集并管理)(生育津贴)支付产假期间的工资,标准按所在用人单位上年度的职工平均工资支付,如该员工的月薪高于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的,高出部分由用人单位补足。 3、没有参加生育保险,那么女职工的产假工资,按照产假前工资的标准由用人单位支付。
-
女职工产假期间如何发放工资?
女职工产假期间工资发放如下:女职工已参加生育保险的由生育保险基金按照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标准支付,女职工未参加生育保险的由用人单位按照女职工产假前工资的标准支付。
2020.09.25 263 -
女职工产假期间工资如何发放
女职工产假期间的工资发放标准为上年度职工的月平均工资。休产假期间有工资。按国家规定正常生产的女职工有权力享受产假、哺乳假,应视为正常出勤,任何单位个人不得苛扣其工资、福利、补贴以及考勤奖金,不影响晋级、调工资,并计算其工龄。
2020.05.05 444 -
如何发放女工产假工资
女职工产假期间的工资由用人单位在未参加生育保险时按女职工产假前工资的标准发放。已经参加生育保险的,生育津贴按照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标准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生育津贴一般由公司先逐月垫付,再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拨付给公司。
2020.11.17 152
-
女职工产假工资如何发放
1、首先,产假期间公司发放的工资和社保局发放的生育津贴不能同时享受。生育津贴的计算方法为:月缴费工资30天×产假天数。 2、如果单位有交社保,产假期间企业无需向职工支付工资,而是由公司凭女职工的生育凭
2022-05-30 15,340 -
女职工产假工资如何发放?
如果参加生育保险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没有参加生育保险的,由用人单位支付。
2022-10-06 15,340 -
女职工产假工资该如何发放
女职工产假工资怎么发放:第一,保胎假,工资按照病假发保胎假是由医生开证明,所以按病假待遇发放工资。第二,产前假,工资按八成发。怀孕7个月以上,如工作许可,经本人申请,单位批准,可请产前假两个半月。部分
2022-08-24 15,340 -
女职工产假的工资应如何发放
用人单位为女职工缴纳生育保险的,女职工的的产假期间的待遇为: (一)生育津贴; (二)生育医疗费用; (三)计划生育手术医疗费用; (四)国家和本市规定的其他费用。 上述费用均由社保基金支付。 值得注
2022-05-10 15,340
-
01:00
男员工陪产假工资发放标准
男员工陪产假工资发放标准如下: 1、若是用人单位有为职工买生育保险的话,职工休陪产假期间的工资则由用人单位向相关部门申请。陪产假期间工资一般是按照当地社会平均工资标准来支付的,若是职工工资高于当时社会平均工资标准,则由用人单位补差额; 2、
10,523 2022.05.11 -
01:39
产假期间工资怎么发放
产假是指,女职工在生育过程中依法享有的假期待遇。根据《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在我国女职工分娩后,可以享受98天的产假;而怀孕期间,可以享受15天的长假。产假期间女职工的福利待遇,需要按照产前和产后来进行区分。分娩前,女职工享有15日的产
20,132 2021.04.25 -
00:52
员工工伤期间工资如何发放
工伤治疗期间的工资,一般会让劳动者所在的用人单位发放,并且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工伤治疗期间工资的支付周期通常是按月支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工伤导致的停工留薪待遇期间,一般不超过12个月。即使有特殊情况允许延长,最多也只能再延长12个月。
3,350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