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合同辞职是不是押金退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用人单位招收职工,不得以任何形式收取财物。收取押金违法,向劳动监察投诉,由劳动监察责令改正,并处罚款。《劳动合同法》第九条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第八十四条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扣押劳动者居民身份证等证件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劳动者本人,并依照有关法律规定给予处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以担保或者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劳动者本人,并以每人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nn劳动者依法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扣押劳动者档案或者其他物品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罚。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用人单位招聘劳动者的时候,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所以收取押金本身就是违约的,劳动者可以到劳动监察大队投诉用人单位。 另外,依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签订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的责任,劳资双方签订合同后,就需要按合同要求履行,如果劳动者要离职的,需要提前书面通知用人单位。
没有签订合同的情况下交纳了押金的,收受押金的一方不退还押金,不能报警的,双方可以通过协商、诉讼等方式解决纠纷。所以,没有签合同押金不退当然是违法的。
-
签了合同辞职不给拿押金怎么办?
签合同辞职不给押金的,劳动者可以向劳动行政部门举报。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收取财物是违法的行为,可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用人单位限期退还押金给劳动者本人,并以每人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标准对单位处以罚款;如果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单位还要承担赔偿责任。
2020.03.05 139 -
签合同辞职不给押金应该怎么办
用人单位招聘劳动者的时候,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所以收取押金本身就是违约的,劳动者可以到劳动监察大队投诉用人单位。 另外,依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签订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的责任,劳资双方签订合同后,就需要按合同要
2020.06.19 105 -
没签合同押金不退是违法的吗
没签合同押金不退是不合法的。 没有签订合同的情况下交纳了押金的,收受押金的一方不退还押金,双方可以通过协商、诉讼等方式解决纠纷。没有签订合同的情况下交纳了押金的,收受押金的一方不退还押金,不能报警的,双方可以通过协商、诉讼等方式解决纠纷。所
2023.04.21 1,057
-
签合同辞职押金退吗
劳动法规定不可以收取押金,这个是不合法的,也不能找人做担保。不过既然你找工作,有时候虽然用人单位行为不合法,但是劳动者处于弱势群体很难与之抗衡,你可以去监察大队投诉,这样你必然很难得到这个工作,所以建
2022-03-17 15,340 -
签合同辞职,押金不退怎么办
单位不能以任何理由收取押金,收取押金和拖欠工资可以到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拖欠工资还可以申请劳动仲裁维权。 《劳动合同法》 第八十四条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扣押劳动者居民身份证等证件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
2022-03-31 15,340 -
不签合同辞职不退押金怎么办
用人单位招聘劳动者的时候,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所以收取押金本身就是违约的,劳动者可以到劳动监察大队投诉用人单位。 另外,依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签订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的
2022-05-15 15,340 -
签合同后辞职押金不退合法吗
先协商协商不成你就上诉 公司收取押金的做法是不合法的。现在应退还。 公司若没有跟你签订合同,应从你入职起第二个月支付你双倍工资。 劳动合同法: 第九条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
2022-03-19 15,340
-
00:58
没签合同房东不退押金怎么办没签合同房东不退押金,那么可以通过协商和起诉的方式来解决。没签合同房东不退押金的,那么租客可以先通过协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如果一方当事人不愿意协商,或者双方当事人无法达成一致意见的,那么可以到被告所在地的管辖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人民法院
3,512 2022.05.11 -
00:49
签了合同被辞退有赔偿金吗签了合同被辞退,如果用人单位属于违法解除劳动合同,那么员工有权要求单位支付赔偿金。赔偿金的标准为经济补偿金的两倍。根据法律规定:在以下情况下,用人单位需要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用人单位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或者劳动合同客
2,149 2022.04.17 -
01:02
辞退是合同终止还是合同解除辞退意味着劳动合同终止,具体就是指劳动合同的解除。首先需要明确,劳动合同终止就包括了劳动合同的解除,因此二者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相反,劳动合同的解除在劳动合同的终止的概念范围之内。其次,用人单位辞退劳动者就是指劳动者出现了法定过错的情形,用
2,229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