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处理后如何进行结案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事故发生后,应第一时间开启危险警示灯(俗称“双闪”),并在车后放置危险警示标识,以便提醒后方车辆注意绕行,避免二次事故发生。2.检查对方驾照及车辆手续,其中车辆手续包括:车牌、年检、行驶本及交强险等。确认对方是否为无牌车辆,驾驶员是否存在无证驾驶或酒驾行为,如果发现上述任何一种情况,就应立即报警,并且不能移动车辆。3.对事故现场进行拍照取证,一张可以说明事故发生地点的全景照片以及若干张车辆发生接触部分的特写照片,最好把当事司机与车辆的合影也拍摄下来。以便日后向保险公司索赔时有据可查,同时也可以避免对方车主“赖账”。并在双方就事故责任达成共识之后,将车辆移至不阻碍交通的地方。4.双方致电各自投保的保险公司,告知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损失情况,并获取报案号。5.得到报案号后,就可以填写交通事故快速处理协议书,如果没有也可用白纸代替,但要注明事故情况、双方信息、明确事故责任,最后由当事人在纸上签字即可。6.双方互相确认联系方式,以便事后联系进行定损索赔。需要注意的是,单方责任事故需到全责方保险公司定损索赔;双方同等责任事故则可到任意一方保险公司定损索赔。
可以通过下列方式进行交通事故的处理: 1、驾驶人应当立即停车、保存证据、抢救伤员; 2,向交通警察报警; 3、在确保区安全的情况下,将车辆转移到不影响交通的位置上并树立危险标志; 4、撤离现场,等待交通警察来处理后续事宜。
-
如何进行交通事故的处理
1.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停车,保护现场;2.因抢救受伤人员变动现场的,应当标明位置;3.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未造成人身伤亡,当事人对事实及成因无争议的,可以即行撤离现场,恢复交通,自行协商处理损害赔偿事宜
2020.12.15 159 -
发生交通事故后, 该如何进行处理
发生交通事故时,应当立即保护现场,造成人身伤亡的,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抢救受伤人员,并迅速报告执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因抢救受伤人员变动现场的,应当标明位置。
2020.08.04 332 -
交通事故处理完如何结案
交通事故处理完了结案的方式一般有: 1、当事人自行达成赔偿协议,履行赔偿义务,然后去交警部门办理结案手续; 2、双方当事人在交警部门主持调解成功,之后签订调解书并履行赔偿义务,然后去交警部门办理结案手续。 3、协商调解失败的,走诉讼途径。
2020.03.09 270
-
交通事故处理后如何结案?
发生交通事故后,可以采用调解的方式结案。交通事故当事人可以收到交通事故认定书之日起10日内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提出书面调解申请。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会依法组织调解,在告知各方当事人权利义务以及听取各
2022-06-03 15,340 -
交通事故后如何处理结案?
发生交通事故后,可以采用调解的方式结案。交通事故当事人可以收到交通事故认定书之日起10日内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提出书面调解申请。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会依法组织调解,在告知各方当事人权利义务以及听取各
2022-05-12 15,340 -
交通事故后如何进行处理?
这样处理交通事故后: 1、当事人应立即停车,保存证据,抢救伤员; 二是向交警报警; 3、在保证区域安全的情况下,将车辆转移到不影响交通的位置,并设置危险标志; 4、撤离现场,等待交警处理后续事宜。
2021-11-06 15,340 -
如何处理交通事故后如何进行赔偿?
1、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原劳动局)申请工伤认定,公司需要在事故发生的一个月内申报,如果公司不申请,则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在一年内提出认定申请。需提交材料:工伤认定申请表(劳动局的网站一般有下载)、
2022-04-21 15,340
-
01:33
轻微交通事故如何处理
轻微交通事故一般指的是机动车在道路上行驶所发生的不涉及到人员伤亡,仅仅造成轻微的财产损失类型的交通事故,例如仅车身前、后保险杠、车灯、引擎盖、门窗、后视镜等车辆的外部部件受到损坏,但车辆还是可以继续驾驶的。 一般情况下,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发生
1,592 2022.04.17 -
01:19
出了交通事故该如何处理
发生交通事故的处理办法: 1、发生交通后可以报警,交警处理并调查现场,对受伤人员及时送往医院治疗,受伤人员亲属或者目击者可以用摄像机或者手机拍照留证,向交警说明实情,切记不能私自或让他人故意破坏、移动现场。 2、受害方向交警部门请求帮助,交
95 2022.06.15 -
01:04
出了交通事故应该如何处理
出了交通事故,处理的流程如下: 1、发生交通事故后,第一时间应当报警。如果发生了人员伤亡,那么应当及时叫救护车求助,到医院就医; 2、交警出现场后配合进行调查,在交警的通知下到交警队做笔录; 3、之后交警队会根据调查情况出具交通事故责任认定
517 2022.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