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再婚生育政策是怎样的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根据我国计划生育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夫妻,经批准,可以再生育一个子女: (一)双方均为独生子女,已生育一个子女的; (二)双方均为农村居民(农业人口,下同),已生育一个女孩的,但一方为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职工或一方从事工商业一年以上的以及双方与企业建立劳动关系一年以上的除外; (三)双方均为农村居民,一方两代以上均为独生子女,已生育一个子女的; (四)双方均为农村居民,女方父母只生育一个或两个女儿,男到女家落户,并赡养女方父母,已生育一个子女的(只适用于姐妹中一人); (五)双方均为少数民族,已生育一个子女的; (六)双方均为农村居民,一方是少数民族并具有本省两代以上户籍,已生育一个子女的; (七)一方为烈士的独生子女,已生育一个子女的; (八)一方未生育过,另一方再婚前已生育一个子女的; (九)一方未生育过,另一方再婚前丧偶并已生育两个子女的; (十)已生育一个子女,经设区的市以上病残儿童鉴定机构确诊为非遗传性残疾,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的; (十一)一方连续从事矿井井下作业五年以上,已生育一个女孩,并继续从事井下作业的。其他特殊情况的生育,在不突破人口与计划生育指标的前提下,由省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制定具体办法,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在户籍制度改革和城市建设用地中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的,在转为城镇居民之日起五年内,可继续享受本条例规定的适用于农村居民的生育政策。夫妻一方为外国人、香港、澳门、台湾同胞的生育以及华侨、归国华侨、出国留学人员的生育,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前两胎如果都是一个孩子的,可以生育三胎。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为了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根据法律规定,四川再婚生育政策和结婚的生育政策是一样的,具体规定是:有子女为病残儿,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但医学上认为可再生育的;夫妻一方为五级以上伤残的。
-
上海再婚夫妻生育政策是怎样的
上海再婚夫妻生育政策是:符合条件的可以生三个孩子;因为根据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国家现在放开三胎,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2020.07.15 163 -
离异再婚生育政策
离婚再婚生育条件之受理条件:夫妇一方或双方为再婚夫妻申请再生育子女,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 (1)再婚夫妇“一方生育过一个孩子,另一方未生育的”。 (2)再婚夫妇“一方丧偶生育过两个孩子,另一方未生育的”。 (3)再婚夫妇“双方再婚前各生育过
2020.06.18 303
-
现在人口再婚生育政策
《江苏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二十条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要求安排再生育子女: (一)一方婚前未生育,一方婚前已生育过一个子女,且双方婚后共同生育一个子女的; (二)双方婚
2022-07-08 15,340 -
现在再婚生育政策是什么呢?
夫妻,再婚前双方各一个子女,时依法判决或者确定未成年子女随前配偶,新组合家庭无子女的,可以再生育。
2022-09-01 15,340 -
再婚生育的政策是怎样的
《湖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2009年新修订版)》第十八条再婚的夫妻,一方只有一个子女,另一方无子女的,可以申请再生育一个子女。再婚夫妻一方已生育两个子女,另一方未生育过子女的,可以申请再生育一个子
2022-03-17 15,340 -
现在再婚二胎生育新政策
从2016年1月1日起,一对夫妇可以生两个孩子,取消两个孩子的生育审查制度,实行生育服务登记制。1:生第一个孩子的,应当向女性工作单位(没有工作单位的户籍所在地居民、村民委员会)领取生育服务证明书2:
2021-10-16 15,340
-
01:14
丧偶再婚手续是怎样的
丧偶再婚的手续有以下: 1、准备材料,想要结婚的男女双方,需要准备各自的身份证原件、户口本原件、三张2寸近期免冠合影照等材料; 2、婚姻登记机关受理当事人的申请,男女双方到一方户口所在地民政部门的婚姻登记办公大厅,准备好相关的材料进行结婚申
419 2022.10.08 -
01:20
现在离婚夫妻财产怎样分割
我国目前的法律规定,夫妻财产中的夫妻共同财产在离婚时必须进行分割。关于怎样分割,按照意思自治的原则,先由夫妻双方进行私下协议,协议成的就可以订立离婚协议书,进行协议离婚。但是如果协议不成的可以起诉到人民法院,由法院依法进行判决。一般是一人一
693 2022.04.17 -
01:17
离婚新政策是什么
根据民法典的最新规定,夫妻双方如果是自愿办理离婚登记的,应该先行签订书面的离婚协议书,并亲自到民政局申请离婚登记。离婚协议中应该明确写明双方是自愿离婚的意思表示,并且对子女的抚养问题、共同财产分割及债务处理等有关事项协商一致的意见。 在民政
1,786 2021.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