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还完贷款的房子离婚怎么分割?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离婚时房贷未还清,房产的分割问题,要根据房屋购买的时间区分两种不同的情况: (一)房屋购买于婚后。这种情况下,房屋无疑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因此,未还清的房贷也就属于,在离婚时,房产与房贷一并分割。 (二)房屋系一方购买于婚前。这种情况下,根据于谁的名下,又分为两种不同的情况: 1、于婚前付款买房一方名下。双方婚后共同还贷支付的款项及其相对应财产增值部分,离婚时应由产权登记一方对另一方进行补偿。这种情况下,房屋应归婚前付款买房一方,但婚后还贷部分及其增值部分,应视为夫妻共同财产,由婚前付款买房方给予补偿,同时,尚欠的房贷也由婚前付款买房方承担。 2、于夫妻双方名下。这种情况下,房屋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因此,尚欠的房贷也就属于,离婚时,房产与房贷应一并分割。至于一方于婚前所付的房款,应作为债权处理。
婚前房,指的是夫妻双方在结婚之前,由一方单独出资购买或者是贷款购买的房产。但离婚时对按揭房的分割,当分两种情况区别对待:一是在婚前,夫妻一方在婚前已付了房款,那么这个房子肯定是夫妻一方婚前个人财产,尚未归还的部分贷款为不动产权利人的个人债务。二是在婚后偿还房屋的按揭贷款是由双方共同支付的,应当归属于双方共同财产,按按揭的数额分割。
-
房子贷款没还完离婚怎么分
房子贷款没还完就离婚的,分2种情况来进行处理。分别如下:1、房屋是在婚后购买的,那么房屋属于夫妻共同财产。离婚时,房产和房贷一起分割,由双方自行协商。协商不成的,由法院判决;2、婚前付款买房登记在一方名下,还没归还的贷款属于一方的个人债务,
2022.04.17 1,708 -
房子贷款没还完,离婚怎么分
一般情况下,夫妻双方结束婚姻关系后,按揭房的处理方法:1、双方协商后,一方主张房屋所有权,另一方放弃的,评估机构会按市场价评估房屋价值,取得所有权的一方,要补偿对方;2、房屋增值后,双方都想获得房产但协商不一致的,那可竞价拍卖,出价高的获得
2022.04.16 1,002 -
离婚贷款没还完怎么办房子能分割吗
离婚贷款没还完的房子离婚时一般是不能分割的。 我国法律规定,离婚时双方对尚未取得所有权或者尚未取得完全所有权的房屋有争议且协商不成的,人民法院不宜判决房屋所有权的归属,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判决由当事人使用。 当事人就前款规定的房屋取得完全所有权
2021.02.24 116
-
没还完贷款的房子离婚怎么分割
具体而言,对于离婚诉讼中尚未取得所有权的按揭房,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来处理: 1、婚前以一方的名义签订房屋买卖合同、支付首付款并签订按揭贷款合同的房屋。因为房屋买卖合同的买受人是夫妻一方,合同义务是由
2022-08-02 15,340 -
离婚贷款没还完怎么办房子能分割吗
按揭贷款购买的商品房,应当将该房屋作为夫妻共同财产直接进行分割处理,而对所欠银行的贷款,可以作为夫妻共同债务,依法进行处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的规定,这种情况有两种处理办
2021-06-01 15,340 -
夫妻离婚后,房屋贷款还没还完,房子怎么分割?
若按《婚姻法》第17条的规定,该房产为夫妻共同财产,由于贷款尚未还清,未还清部分为双方共同债务。基于不动产特性,只有一方能获得房屋所有权。因此,获得房产一方应对另一方补偿。一般原则为,获得房产的一方向
2022-10-10 15,340 -
夫妻离婚后,房屋贷款还没还完,房子怎么分割
根据法律规定,夫妻一方婚前签订房产买卖合同,以个人财产支付首付款并在银行贷款,婚后用夫妻共同财产还贷,房产登记与首付房名下,离婚时该房产由双方协议处理,不能达成协议的,法院可以判决该房子归产权登记一方
2023-03-06 15,340
-
01:06
没还清贷款的房子离婚怎么分割
需要分情况讨论。如果该房屋是一方婚前支付首付款购买并登记在自己名下的,则该房屋属于该方婚前财产,未偿还的贷款属于个人债务,婚内使用夫妻共同财产偿还贷款部分以及对应的增值部分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在离婚时予以分割,由一方向另一方支付房屋折价款。如
1,450 2022.04.17 -
00:54
贷款的房子离婚怎么分割
房屋存在银行贷款,那么房产的处理就比较复杂。如果是一方婚前以个人财产购买房屋并按揭贷款,婚前办理了夫妻一方个人为所有人的产权证,那么这个情形下的房屋是一方个人财产。在离婚时,另一方无权要求分割。但是对参与共同还贷的配偶,一方有权要求对方对其
398 2022.06.15 -
00:43
离婚房子有贷款怎么分割
离婚房子有贷款,房贷处理规定如下: 1、婚前一方贷款购买房屋,婚后夫妻共同还贷,离婚之后尚未还清的房贷属于产权登记一方的个人债务,由个人继续偿还; 2、如果房贷属于夫妻共同债务,例如结婚后双方共同买房,那么房屋的贷款应当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
467 2022.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