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离婚后公积金贷款银行贷款怎么办理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合贷的住房公积金如何还,取决于你俩对房屋所有权所持的态度:如果你俩均主张该房屋归自己所有,则实行竞价处理——出价高者,取得房子的所有权,并偿还公积金贷款;如果你俩只有一人主张要那套房子的所有权,则由主张者取得房子并偿还公积金贷款;如果你俩都不想要房子,则可委托拍卖公司依照拍卖法的规定对房子进行拍卖,用拍卖所得偿还所欠住房公积金贷款。 建议:着先要筹措资金将剩余的公积金贷款还清,取出抵押的房产证;其次凭离婚判决书或离婚协议书到房产交易中心将房产证变更到一方名下;最后拥有房产的一方可凭离婚判决书或离婚协议书、离婚证等重新向公积金管理中心申请贷款即可。对于已办理了产权证的可以这样操作,而尚未办理产权证仍在按揭期内的则应和开发企业协商办理相关手续完成产权变更等手续。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夫妻离婚后,尚未还清的公积金贷款须双方共同承担;有协商约定的,也可由其中一方进行偿还;一方无力支付房屋贷款的,银行有权向其配偶追偿,未获取房屋的一方代替另一方向银行偿还房屋贷款后,代偿一方可以向另一方追偿。
夫妻离婚后,公积金贷款的分割:双方对夫妻共同财产中的房屋价值及归属无法达成协议时,人民法院按以下情形分别处理: 1、双方均主张房屋所有权并且同意竞价取得的,应当准许; 2、一方主张房屋所有权的,由评估机构按市场价格对房屋做出评估,取得房屋所有权的一方应当给予另一方相应的补偿。 2021年1月1日生效的《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夫妻双方共同签名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认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负的债务,以及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
-
夫妻离婚后公积金贷款怎么办
(一)双方均主张房屋所有权并且同意竞价取得的,应当准许; (二)一方主张房屋所有权的,由评估机构按市场价格对房屋做出评估,取得房屋所有权的一方应当给予另一方相应的补偿; (三)双方均不主张房屋所有权的,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拍卖房屋,就所得价款进
2021.03.22 178 -
夫妻双方公积金贷款离婚后怎么办
夫妻双方公积金贷款,离婚后可以协商由一人还款。婚后公积金贷款买的房属于夫妻共同财产,房贷欠款也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夫妻双方可以协商由一人还款,也可以在离婚前提前还清剩余房贷欠款。为了离婚后公积金房贷能按时还款,最好由主借款人承担后续还款义务,
2021.01.27 472
-
夫妻离婚后公积金贷款怎么办理
合贷的住房公积金如何还,取决于你俩对房屋所有权所持的态度:如果你俩均主张该房屋归自己所有,则实行竞价处理——出价高者,取得房子的所有权,并偿还公积金贷款;如果你俩只有一人主张要那套房子的所有权,则由主
2022-04-18 15,340 -
夫妻离婚后怎么办理公积金贷款?
夫妻离婚后,公积金贷款的分割:双方对夫妻共同财产中的房屋价值及归属无法达成协议时,人民法院按以下情形分别处理: 1、双方均主张房屋所有权并且同意竞价取得的,应当准许; 2、一方主张房屋所有权的,由评估
2022-06-05 15,340 -
夫妻离婚后公积金贷款怎么办理?
合贷的住房公积金如何还,取决于你俩对房屋所有权所持的态度:如果你俩均主张该房屋归自己所有,则实行竞价处理——出价高者,取得房子的所有权,并偿还公积金贷款;如果你俩只有一人主张要那套房子的所有权,则由主
2022-04-12 15,340 -
夫妻离婚后公积金贷款还清了,公积金贷款怎么办?
合贷的住房公积金如何还,取决于你俩对房屋所有权所持的态度:如果你俩均主张该房屋归自己所有,则实行竞价处理——出价高者,取得房子的所有权,并偿还公积金贷款;如果你俩只有一人主张要那套房子的所有权,则由主
2022-04-04 15,340
-
00:56
夫妻离婚贷款怎么办
夫妻离婚的,如果该贷款属于夫妻共同债务的,双方可以协商约定债务归一方所有,也可以约定双方共同偿还债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可知,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夫妻双方
2,151 2022.04.17 -
01:06
贷款后夫妻离婚怎么分
夫妻一方婚前以个人财产按揭购买房屋并按揭贷款,产权登记在自己名下,婚后双方共同还贷的,该房屋属于婚前个人财产,按揭贷款为个人债务。在离婚分割财产时,对配偶参与清偿的部分,应当予以返还。当事人就前款规定的房屋取得完全所有权后,有争议的,可以另
761 2022.04.15 -
00:59
夫妻离婚有贷款怎么办
如果此贷款是因家庭日常生活需要而负担的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需要用夫妻双方共同财产,进行偿还。如果夫妻双方的共同财产,不足以偿还债务,则由双方签订协议清偿,如果协议不成,则由法院判决。如果此贷款是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超
1,776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