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拖欠工资但是劳动者没签劳动合同有用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你好关于工作的纠纷:发生争议之后,建议先协商,协商不成,可以搜集证据,去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者申请劳动仲裁。劳动仲裁是指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当事人申请仲裁的劳动争议居中公断与裁决。按照《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提起劳动仲裁的一方应在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一年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除非当事人是因不可抗力或有其他正当理由,否则超过法律规定的申请仲裁时效的,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首先,你要确认和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的事实,如工资单,考勤记录,工作过程中的文件记录。其次,确认劳动关系后,可以要求单位补缴社会保险,补发工资。第三,单位应当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提前一个月通知劳动者,否则应当支付一个月的经济补偿金作为代通金。第四,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支付双倍工资,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应当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第五,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可以要求经济赔偿金,为经济补偿金的两倍。第六,如果协商不成,带好相关资料到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者直接到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仲裁委提出劳动仲裁。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拖欠工资最简单的办法还是双方协商处理,如果协商不成可以提请劳动仲裁部门进行仲裁,如对仲裁结果还是不满意,可以携带证据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没有劳动合同的:当事人的陈述;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证人证言,经查证属实,都可以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
老板拖欠工资没有签劳动合同怎么办?
用人单位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需要赔付双倍工资;同时视为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不签劳动合同也不能免除为劳动者缴纳各项社保费的义务。拖欠工资,劳动者可以到劳动局监察大队进行投诉。如果投诉没有效果,还可以申请劳动仲裁,如果对裁决不服,还
2020.11.01 364 -
老板拖欠工资没有签劳动合同怎么办
第一种:劳动者在用人单位工作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因工资支付发生劳动争议的,当事人可依法向劳动争议仲裁机关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提起劳动仲裁的一方应在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一年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 第
2020.06.24 195 -
没有签劳动合同老板拖欠工资如何办
没有签劳动合同老板拖欠工资的,可以先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以申请劳动仲裁,超过一个月未签订劳动合同的,还可以主张二倍的工资。
2020.01.01 189
-
没有签劳动合同但是老板拖欠工资怎么办
没有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并不影响劳动关系的建立,双方从实际用工之日起即建立了劳动关系,工资支付周期最长不得超过一个月,拖欠克扣工资可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提起劳动争议仲裁,要求支付被拖欠的工资和滞纳金。
2022-04-15 15,340 -
拖欠老板工资,但是没有签劳动合同,怎么办
用人单位拖欠劳动者的工资,劳动者有3个途径可以要求支付工资: 1、劳动者可以到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动监察投诉;优点:方式简单。缺点:各地执法力度可能不是很大; 2、可以到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2-04-23 15,340 -
没有签劳动合同老板拖欠工资
可以到当地劳动监察部门申请劳动仲裁,要求双倍工资和经济补偿。仲裁的基本流程是案件受理,组成仲裁庭,调查取证,仲裁调解,仲裁裁决。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时可参照下列凭证:
2022-05-06 15,340 -
老板拖欠工资没有签劳动合同,去劳动仲裁有用吗
劳动者可以寻找与用人单位证据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明资料如:工作证或工作牌(最好盖有公章)、工资卡交易记录、工资条、有公司名称的工装、去地税局打印并盖章的个税完税证明、用人单位为劳动者办理的暂住证、考勤记录
2022-04-27 15,340
-
00:59
没签劳动合同,老板不发工资怎么办没签劳动合同,老板不发工资的,有以下的五种解决方法: 1、劳动者可以先和老板通过协商的方式解决,协商还款时间,还款期限以及还款的方式; 2、当地劳动局内设机构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要回工资,该程序是专门为了解决劳资纠纷的,效果很好,不
3,765 2022.05.11 -
00:50
工伤老板不管但是没有劳动合同怎么处理工伤老板不管,没有劳动合同,那么第一步是要证明劳动关系。劳动者需要首先申请劳动仲裁,确认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确认了劳动关系后,再申请工伤认定。拿到劳动部门出具的工伤认定决定书后,医药费由用人单位全额垫付,停工留薪期内工资按原待遇发放。
1,572 2022.05.11 -
01:38
没签劳务合同拖欠工资怎么办新员工入职到新的单位时候,需要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签了才保障自己的劳动关系的合法性,要是自己没有签订劳动合同,自己的权益就可能会受到公司的侵犯。当事人订立和变更劳务合同,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用人
1,267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