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两个孩子都被家暴怎么判抚养权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家暴建议起诉离婚。无论是几个孩子,法院都会依据孩子的年龄等各种因素判决孩子的抚养权。 1,若确定一方有暴力,另一方获得孩子的可能性较大。因为暴力对孩子的成长会不好。 2,抚养权方面,要按照那一方的抚养对孩子成长有利原则,法院确定抚养权时会综合考虑孩子现在的生活状态、夫妻双方的工作收入及道德方面及孩子是否一直由一方父母在抚养等因素来判断。 2岁以下的小孩一般判给母亲抚养,除非女方有不适合抚养的情况,10以上的孩子,要听取孩子的意见.若有两个小孩,原则上是一人抚养一个小孩的 没有扶养孩子一方应支付抚养费,抚养费一般是一方收入的20-30%。抚养费包括生活费、教育费、医疗费等。抚养费的具体数额还要根据孩子所在城市的生活水平及孩子的实际生活需要确定。 若有支付抚养费一方不给抚养费,可以以孩子作为原告,抚养孩子一方作为法定代理人起诉,要求应支付一方按离婚协议或判决支付。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因家暴离婚两个孩子抚养权归属,可以先协商,如果协商不成可以起诉由法院判决。 在审判实践中如果是两个孩子,通常孩子的抚养权是夫妻双方一人一个,在特殊情况呢也会支持判给一方; 比如说对方同意两个孩子都给一方或者是对方有明显不利于抚养孩子的情形,比如对方家暴确实不适合抚养孩子,这个时候法官是会考虑把两个孩子的抚养权判给一方。
因家暴离婚两个孩子抚养权归属,可以先协商,如果协商不成可以起诉由法院判决。 在审判实践中抚养问题的判决原则是有利于孩子成长.如果是两个孩子,通常孩子的抚养权是夫妻双方各抚养一人,在特殊情况下也可能判给一方,比如说两个孩子都已满8周岁,且表达愿意同某一方生活的;或者孩子皆尚不足2周岁,跟母亲生活更有利于孩子成长.有的还要根据双方经济收入能力等因素综合判断。
-
离婚孩子怎么判两个孩子都有抚养权
两个孩子的情况下原则上一人一个。女方没有工作并不代表女方没有实际的工作能力,孩子的抚养权归谁与孩子的年龄和双方的抚养条件有关。因此,女方没有工作的情况下也是可以争取孩子的抚养权的。
2020.03.17 152 -
因家暴离婚两个孩子抚养权如何判
因家暴离婚两个孩子抚养权归属,可以先协商,如果协商不成可以起诉由法院判决。 在审判实践中如果是两个孩子,通常孩子的抚养权是夫妻双方一人一个,在特殊情况呢也会支持判给一方; 比如说对方同意两个孩子都给一方或者是对方有明显不利于抚养孩子的情形,
2021.02.26 93 -
-
家暴两个孩子,怎么判断抚养权
对两周岁以上未成年的子女,父方和母方均要求随其生活,一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予优先考虑: (1)已做绝育手术或因其他原因丧失生育能力的; (2)子女随其生活时间较长,改变生活环境对子女健康成长明显不利
2022-08-18 15,340 -
因家暴离婚两个孩子抚养权怎么判
因家暴离婚两个孩子抚养权归属,可以先协商,如果协商不成可以起诉由法院判决。 在审判实践中如果是两个孩子,通常孩子的抚养权是夫妻双方一人一个,在特殊情况呢也会支持判给一方; 比如说对方同意两个孩子都给一
2023-01-24 15,340 -
家暴两个孩子的抚养权怎么选
拥有该权利的一方或双方,在子女成年之前,有权决定是否与子女共同生活,该权利在子女成年时即消灭。最高人民法院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对子女抚养问题,从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保障子女的合法权益出发,结合
2022-11-07 15,340 -
两个孩子争家暴孩子的抚养权怎么办
拥有该权利的一方或双方,在子女成年之前,有权决定是否与子女共同生活,该权利在子女成年时即消灭。最高人民法院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对子女抚养问题,从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保障子女的合法权益出发,结合
2022-10-14 15,340
-
01:10
两个孩子抚养权怎么判首先,夫妻双方可以就抚养权问题进行协商,协商不成的,才由法院判决。对于有两个子女的情况,法院一般会以夫妻双方一人抚养一个子女的原则进行判决。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两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由母亲直接抚养,但是如果母亲有以下情形之一的,由父方直接抚养:
1,912 2022.04.17 -
01:45
两个孩子抚养权会都判给母亲吗抚养权的归属需要综合考量双方的工作和工资收入状况、文化水平、照顾陪伴孩子的时间、判归一方后孩子的生活环境的改变等因素。两个孩子抚养权是否会都判给母亲,需要具体分析: 1、离婚后孩子的归属,如果是哺乳期内的孩子,以随哺乳的母亲抚养为原则;如果
613 2023.01.04 -
01:27
两个孩子可以都要抚养权吗男女双方可以平等的争取孩子的抚养权。全面放开二胎之后,两个孩子的抚养权争议也越来越普遍。司法实践中处理多个子女的抚养权绝非简单的一人抚养一个孩子。实践中法院不仅仅要考虑到未成年子女的年龄,性别,生活与教育环境等各种客观因素,还要考虑不同阶段
1,253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