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中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罪的含义是什么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具体的;数额巨大(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五十万元以上)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犯罪是指为谋取非法利益,假冒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或职称,进行诈骗,损害国家机关的威信及其正常活动的行为。《刑法》第二百七十九条规定: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招摇撞骗的成立招摇撞骗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招摇诈骗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威信及其正常活动。这是本罪同侵犯财产权利的诈骗罪的主要区别之一。尽管行为人的撞骗行为也是骗取财物,但由于行为人是利用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手段致使人民群众以为这些不法行为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所为,因而直接破坏了国家机关的威信及其正常的活动。这也是本罪相比诈骗罪的特殊、实质的危害所在。最后,根据法律特殊法优于一般法的规定,我们可以得知冒充公职人员诈骗的行为一般情况下是适用特殊法条,构成招摇撞骗罪。会被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涉嫌刑事犯罪的,建议及时的委托律师,这样能更好保障当事人的利益。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口头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招摇撞骗的违法,构成招摇撞骗罪的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但只是单纯的口头冒充国家工作人员,未侵犯他人或者社会合法权益的不违法。
冒充国家工作人员骗取他人钱财,构成招摇撞骗罪。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招摇撞骗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冒充人民警察招摇撞骗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
冒充国家工作人员构成什么罪
冒充国家工作人员构成招摇撞骗罪。招摇撞骗罪,是指为谋取非法利益,假冒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或职称,进行诈骗,损害国家机关的威信及其正常活动的行为。招摇撞骗罪构成要件如下: 1、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威信及其正常活动; 2、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
2022.06.25 4,129
-
刑法上的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罪是怎么来的
根据《刑法》第二百七十九条规定,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招摇撞骗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冒充人民警察招摇撞骗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2022-11-21 15,340 -
刑法的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招摇撞骗罪的判刑标准是什么
根据《刑法》第二百七十九条规定,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招摇撞骗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冒充人民警察招摇撞骗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2022-07-23 15,340 -
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招摇撞骗罪的量刑标准是什么
犯本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所谓“情节严重的”,一般是指以下几种情况:多次进行招摇撞骗的;招摇撞骗所得非法利益巨大的;造成被骗人精神失
2021-09-04 15,340 -
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招摇撞骗罪的判刑标准是什么
根据《刑法》第二百七十九条规定,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招摇撞骗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冒充人民警察招摇撞骗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2022-10-12 15,340
-
01:01
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量刑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有关规定,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是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是非法收受他人的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且数额较大的行为。其中收受他人财物包括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
5,360 2022.04.15 -
01:03
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是
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检察院是全世界各国普遍设立的国家机关,行使国家的检察权。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我国设立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军事检察院等专门人民检察院。人
5,744 2022.04.17 -
01:06
非国家工作人员有渎职罪吗
非国家工作人员有渎职罪。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渎职侵权犯罪的主体主要包括两大类:1、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指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包括在各级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军事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2、视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包括在依照法律
5,242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