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析劳动争议案件的举证责任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首先,要看你们当初劳动仲裁时候的仲裁书的内容,详细了解情况 其次,对于法律规定由用人单位承担,这主要包括以下情形: 1.因用人单位作出的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减少劳动报酬、计算劳动者工作年限等决定而发生的劳动争议案件,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2.劳动争议事项涉及工资、加班工资、经济补偿金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书面考勤记录和工资发放记录。 3.劳动争议事项涉及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规章制度通过程序和公示程序的相关证据。 4.其他与劳动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 但是,这并不是说用人单位应该承担全部举证责任。也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再次,单位的规章制度只要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等强制性禁止性的规定,都还是有效的 很多请求也不是说对方提出,就能得到主张,还是要看证据等的情况 建议还是拿齐资料,详谈以找出对策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劳动争议仲裁的举证责任原则是:一是一律适用民事诉讼程序中的“谁主张,谁举证”原则,即由提出主张的一方当事人负举证责任;二对由双方隶属关系引起的劳动争议,如对企业开除发生的争议,应适用“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
劳动争议案件的举证责任的分配如下: 1、一般由谁主张谁举证,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但是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由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那么应该由用人单位举证; 2、因用人单位作出的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等决定而发生劳动争议,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
劳动争议案件如何构成举证责任
劳动争议仲裁的举证责任原则是:一是一律适用民事诉讼程序中的“谁主张,谁举证”原则,即由提出主张的一方当事人负举证责任;二对由双方隶属关系引起的劳动争议,如对企业开除发生的争议,应适用“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
2020.11.21 156 -
劳动争议的举证责任如何划分?
举证责任的划分如下: 1、一般由谁主张谁举证,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但是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由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那么应该由用人单位举证; 2、因用人单位作出的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等决定而发生劳动争议,用人单位负
2020.11.17 135 -
如何分配劳动争议举证责任
发生劳动争议的举证责任的分配具体如下: 1.一般情况下,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2.用人单位作出的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
2020.09.20 189
-
劳动争议案件的举证责任如何划分?
劳动争议仲裁的划分如下: 1、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六条规定, 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
2023-02-27 15,340 -
劳动争议案件举证责任如何划分
当事人有责任提供劳动争议的证据;证据由用人单位管理的,由用人单位提供证据。仲裁委员会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和民事诉讼的有关规定收集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收集的证据;仲裁委员会认为必要的,也可以决定参照民事
2021-12-24 15,340 -
劳动争议案件举证责任如何分配?
首先,要看你们当初劳动仲裁时候的仲裁书的内容,详细了解情况 其次,对于法律规定由用人单位承担,这主要包括以下情形: 1.因用人单位作出的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减少劳动报酬、计算劳动者工作年限
2022-04-28 15,340 -
劳动争议案件中的举证责任如何分配?
《劳动争议案件办案规则》 第十七条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第十八条在法律没有具体规定,
2022-04-18 15,340
-
01:22
打架先动手责任如何划分
双方打架,原则上不论谁先动的手,只要出现殴打他人的行为并且造成一定危害,就可以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进行处罚,如果是因为民间纠纷导致的打架斗殴,公安部门会进行调解,如果双方当事人达成协议的,则不会予以处罚。 一方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殴打对方导致
2,813 2022.04.15 -
00:51
劳动争议仲裁时效
劳动争议仲裁时效的规定如下: 1、劳动争议仲裁时效是相对比较短的,原则上是一年之内提出仲裁的申请,这是一般时效; 2、特殊时效:欠薪加在职,时效不受限。 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且纠纷又只限于拖欠劳动报酬,就属于欠薪加在职,那么劳动仲裁不受一年
3,584 2022.04.17 -
01:05
劳动争议管辖法院的规定
劳动争议案件由用人单位所在地,或者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劳动争议实行仲裁前置程序,应当先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劳动争议由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劳动争议处理机构的受案范围是中国境内的企业和职工
2,330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