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公司未买社会保险,员工无故旷工20天,被公司开除,可以赔偿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非户籍人员一般就是参加综合保险,如果你能申请到A类居住证则可以参加上海城保的四险一金(不含生育险)。个人在上海办理居住证需要三个必要条件:1.本科或以上学历2.工作单位注册资金100w或以上3.上海固定住所(自购,租赁或寄宿)换单位的话要到人事局的人才交流中心办理单位变更手续,同时新的单位需同样要满足办理居住证的条件,(否则不能继续缴社保)然后继续由新单位帮你缴金.办理居住证后单位必须帮你交社保三金(失业金,医疗金,养老金),公积金可以不交(法定要缴,不过事实上公积金的强制程度没有社保来的严格,相关部门也不大过问).知识延伸: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主要区别区别1实施目的不同。社会保险是为社会成员提供必要时的基本保障,不以盈利为目的;商业保险则是保险公司的商业化运作,以利润为目的;区别2实施方式不同。社会保险是根据国家立法强制实施,商业保险是遵循“契约自由”原则,由企业和个人自愿投保;区别3实施主体和对象不同。社会保险由国家成立的专门性机构进行基金的筹集、管理及发放,其对象是法定范围内的社会成员;商业保险是保险公司来经营管理的,被保险人可以是符合承保条件的任何人;区别4保障水平不同。社会保险为被保险人提供的保障是最基本的,其水平高于社会贫困线,低于社会平均工资的50%,保障程度较低;商业保险提供的保障水平完全取决于保险双方当事人的约定和投保人所缴保费的多少,只要符合投保条件并有一定的缴费能力,被保险人可以获得高水平的保障。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员工无故被公司开除可以赔偿。我国法律规定,如果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的,需要向劳动者支付一个月工资。如果劳动者任职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可以按一年来,如果不满六个月的,需要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作为经济补偿。
员工连续旷工三天以上的企业可以辞退。旷工,就是指劳动者未经请假即缺勤,缺勤就是劳动者应到却未到岗工作。法律并没有规定劳动者旷工多少天,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每个公司的规定也不一样,一般按照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规定进行确定。
-
-
-
公司无原因开除员工赔偿标准
第一、无故辞退员工,单位需要支付双倍的经济性补偿。 第二、合同到期辞退员工、单位经济性裁员、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等情形,单位需要支付每工作一年一个月经济补偿金,如未提前1个月通知的还应多支付1个月工资作为代通知金。 第三、员工严重违反公司纪律
2020.08.25 285
-
员工无故旷工公司可以开除吗
1、法律规定了对职工的处理程序,即使该员工无故旷工达到单位规定的天数,单位有权根据单位规章制度对该职工作了处理决定,但也应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履行相应的程序,如告知义务,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征求意见,最后作
2022-02-04 15,340 -
员工旷工几天可以被开除旷工会被开除吗
职工无正当理由经常旷工,经批评教育无效,连续旷工时间超过十五天,或者一年以内累计旷工时间超过三十天的公司可开除。 1、旷工,是职工在正常工作日不请假或请假未批准的缺勤行为。 2、《劳动合同法》没有自离
2022-04-15 15,340 -
员工旷工公司可以开除员工吗?
职工经常旷工没有正当理由可以辞退,但是单位以旷工解除劳动关系是否合法如果公司有相关的管理制度,并提前告知,单位依据制度解除劳动合同就是有效的。
2021-07-12 15,340 -
公司规定员工旷工几天可以开除?
职工无正当理由经常旷工,经批评教育无效,连续旷工时间超过十五天,或者一年以内累计旷工时间超过三十天的公司可开除。 1、旷工,是职工在正常工作日不请假或请假未批准的缺勤行为。 2、《劳动合同法》没有自离
2022-04-18 15,340
-
01:06
员工打架被开除公司要赔偿吗员工打架被开除,是否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需要看公司制度中是否对此有规定,如果有规定打架属于严重违纪,可以开除,则单位属于合法行为,不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如果没有规定,单位开除员工构成违法,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员工在公司打架,如果情况严重,可能
4,641 2022.05.11 -
01:08
公司开除员工如何赔偿公司开除员工,按员工在职天数支付经济补偿金。如果公司违法解雇员工,那么要向员工支付赔偿金。所以员工被公司开除,公司如何赔偿要分具体的情况来讨论: 1、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
767 2022.04.17 -
00:58
没有买社保可以要公司赔偿吗公司也就是用人单位,没有为本单位的劳动者购买社会保险的话,可能需要承担支付经济补偿金的责任。具体来说,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劳动者可以单方面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同时,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
4,417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