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未办理社会保险可以要求补偿损失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根据相关规定,用人单位没有缴纳、没有足额缴纳、没有按时缴纳社会保险费,所应承担的责任包括: (一)赔偿劳动者少得或者未得的失业保险金损失。 (二)承担应当由生育基金支付的女职工生育保险待遇费用。 (三)承担工伤保险费有关的罚款、滞纳金等费用。 (四)承担基本养老保险有关的罚款等费用。 (五)赔偿给劳动者造成的其它费用。 如因用人单位欠缴社会保险费,致使不能及时转移档案而影响劳动者重新就业的工资损失等等。 如果用人单位未为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险,劳动者要求赔偿损失的,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第1条规定,劳动者以用人单位未为其办理社会保险手续,且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不能补办导致其无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为由,要求用人单位赔偿损失而发生争议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劳动仲裁是不可以要求用人单位补缴社会保险的。因为权责并不统一,用人单位欠缴社保的,劳动者不能通过仲裁或诉讼直接要求用人单位缴纳社保,但劳动者可以通过向劳动监察大队投诉要求补缴社保方式,劳动监察大队审查确定后,应当责令用人单位补交社保,拒不补交的,予以罚款。因此对于交纳社保的用人单位,劳动者可以通过合法方式进行补缴的请求。
-
未缴纳社保可以要求补偿金吗
我国法律规定,只要员工与用人单位建立了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就应该为其员工参保。用人单位违反这一法定义务就要承担法律责任,责令限期缴纳。即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用人单位在一定期限内全部缴清费用,逾期不缴的,可以加收滞纳金。
2020.08.20 458 -
劳动者给单位造成损失可以要求单位赔偿吗
如果因劳动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违反保密义务或者竞业限制,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但除违反服务期或者违反竞业限制应当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不得约定由劳动者支付违约金。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支付的违约金也不能够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
2020.09.09 208 -
劳务派遣劳动者社会保险怎么办理
劳务派遣时劳动者的社会保险由派遣单位办理,如派遣单位拒绝履行缴费义务,该劳动者可以到派遣单位所在地区的社保稽查部门进行举报,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020.08.31 122
-
用人单位未为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险可以要求赔偿劳动者的损失吗?
根据相关规定,用人单位没有缴纳、没有足额缴纳、没有按时缴纳社会保险费,所应承担的责任包括: (一)赔偿劳动者少得或者未得的失业保险金损失。 (二)承担应当由生育基金支付的女职工生育保险待遇费用。 (三
2022-04-13 15,340 -
用人单位未为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险, 劳动者可以要求赔偿单位的损失吗
根据相关规定,用人单位没有缴纳、没有足额缴纳、没有按时缴纳社会保险费,所应承担的责任包括: (一)赔偿劳动者少得或者未得的失业保险金损失。 (二)承担应当由生育基金支付的女职工生育保险待遇费用。 (三
2022-04-09 15,340 -
用人单位未为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险,劳动者可以要求赔偿单位的损失吗?
根据相关规定,用人单位没有缴纳、没有足额缴纳、没有按时缴纳社会保险费,所应承担的责任包括: (一)赔偿劳动者少得或者未得的失业保险金损失。 (二)承担应当由生育基金支付的女职工生育保险待遇费用。 (三
2022-04-09 15,340 -
用人单位未为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险,可以要求赔偿公司损失吗
根据相关规定,用人单位没有缴纳、没有足额缴纳、没有按时缴纳社会保险费,所应承担的责任包括: (一)赔偿劳动者少得或者未得的失业保险金损失。 (二)承担应当由生育基金支付的女职工生育保险待遇费用。 (三
2022-04-14 15,340
-
01:42
社保卡丢失如何补办可以异地办理吗社保卡丢失可以异地办理,补办流程如下: 1、社会保障卡如丢失、被盗或损坏,应凭本人身份证到就近各社保经办机构办理挂失、更换; 2、原医保IC卡换制社会保障卡,还需提供一寸彩照一张; 3、如委托他人办理,应携带委托人及代理人的身份证; 4、因
20,043 2022.05.11 -
00:48
劳动合同丢失可以补吗劳动合同丢失可以补。一般一式三份,由劳动者本人、用人单位和劳动部门各保存一份。如果劳动者保存的一份丢失,可以到用人单位复印保存的一份,加盖印章,标注复印来源即可。举证劳动者和单位间存在劳动合同关系,通常需要以下的证据材料: 1、劳动者工作内
2,385 2022.04.17 -
00:59
未签劳动合同未交社保怎样赔偿单位超过一个月未签劳动合同,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作为赔偿。而单位拒绝缴纳社保的话,劳动者可以单方面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请求。在解除合同的同时,劳动者可以要求众人单位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经济补偿的数额,需要结合劳动者在本单位中工作的年
7,201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