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1.08
犯罪概念和犯罪构成的关系是作为犯罪概念基本属性的犯罪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是犯罪构成的基本属性;犯罪构成通过其主观与客观要件,使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得到具体体现。
犯罪未遂,是指犯罪分子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属于犯罪的一种形态。犯罪未遂应当负刑事责任。犯罪未遂的危害性大于犯罪预备小于犯罪既遂。因为,它较之犯罪预备,已实施了某一犯罪构成的实行行为,直接威胁到
根据我国《刑法》在第二十二条中的规定,对预备犯也应予以刑事处罚,但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犯罪预备是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但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着手实行犯罪的形态;根据《刑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规
假想犯罪有可能构成犯罪,如果行为人只是自行假想但是没有实际犯罪行为的一般不构成犯罪;如果行为人假想犯罪,为犯罪预备,并实施了犯罪行为或者造成了损害后果的构成犯罪。
犯罪既遂构成犯罪。对于符合犯罪既遂特征的既遂犯,刑法要求在考虑刑法总则一般量刑原则的指导和约束的基础上,直接按照刑法规定的具体犯罪规定的法定刑事范围进行处罚。犯罪既遂是指行为人的行为已经完成了刑法规定对特定犯罪的全部要求,在主观方面,行为人
对涉黑涉恶违法犯罪的处罚一般会是:行为人组织领导恐怖活动组织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其他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可以。
过失犯罪一定不成立共同犯罪。所有的过失犯罪都不可能成立共同犯罪。共同犯罪需要具有共同故意。而过失犯罪不满足这一条件,所以过失犯罪一定不会构成共同犯罪。
未成年犯罪成年后才抓到的处理是要按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年龄结合犯罪情节进行处理。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
缓刑结案再犯罪不是累犯。累犯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累犯需要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而宣告缓刑的后果是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因此,缓刑结案再犯
特赦后再犯罪的有可能构成累犯,关键要看是否具备构成累犯的条件。构成一般累犯要具备以下这些条件: 1、主观条件:前罪和后罪都必须是故意犯罪。 2、刑度条件:前罪所判刑罚和后罪所判刑罚都是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罚。 3、时间条件:后罪必须发生在前罪执
被拘役后再犯罪一般不构成累犯。因为累犯是指受过一定的刑罚处罚,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法定期限内又犯被判处一定的刑罚之罪的罪犯,但是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
假释期内犯新罪不成立累犯。因为累犯是上一个刑罚执行完毕后在一定期限内再犯某种罪行,假释只是满足一定条件的犯罪人有条件的提前释放,刑罚还未执行完毕又犯新罪的,应该立即撤销假释,并实行数罪并罚。所以,假释期内犯新罪不成立累犯。
不构成。因为成立累犯的条件是前罪刑罚执行完毕后五年内又犯后罪。而判处缓刑的人实际上并没有执行刑罚,不具备成立累犯的前提条件(即前罪的刑罚执行完毕),因而,前罪是缓刑的,后罪无论是在缓刑期间犯的,还是缓刑期满犯的,都不构成累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