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7.30
人民法院对于行政诉讼中的再审案件,认为原审法院的原生效判决、裁定确有错误的,可以撤销原生效判决或者裁定。同时可以对生效判决、裁定的内容作出相应裁判。也可以将案件发回原法院重新审判。
正确对待行政诉讼案件的方式为在涉及行政许可、登记、征收、征用和行政机关对民事争议所作的裁决的行政诉讼中,当事人申请一并解决相关民事争议的,人民法院可以一并审理。
人民法院依法对行政案件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人民法院设行政审判庭,审理行政案件。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对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依法实行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制度。
第一,原告到法院起诉,要向有管辖权的法院递交起诉状; 第二,法院立案审查,审查只是形式上的审查,只要符合立案的标准即可,即有明确的被告,有具体的事实请求和理由等; 第三,法院排期开庭; 第四,法院通知当事人到案,开庭进行审理; 第五
人民法院在接到起诉状时对符合本法规定的起诉条件的,应当登记立案。对当场不能判定是否符合本法规定的起诉条件的,应当接收起诉状,出具注明收到日期的书面凭证,并在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不符合起诉条件的,作出不予立案的裁定。裁定书应当载明不予立案的理
行政处罚是指行政机关或其他行政主体依法定职权和程序对违反行政法规尚未构成犯罪的相对人给予行政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广义的行政处罚除了包含上述狭义的内容外,也包含企事业单位规定的一些行政人事处罚内容。
行政诉讼审理的方式是: 1、首先,由审判员、陪审员组成合议庭; 2、人民法院组织双方提交相关证据并进行质证; 3、人民法院组织双方进行答辩; 4、人民法院通过对案件事实和证据的审理,作出判决。
行政诉讼案件的办理程序: 1、当事人起诉,向法院递交起诉状; 2、人民法院依法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 3、决定受理的,应当登记立案; 4、法院进行审理; 5、最后作出判决。
代理行政诉讼案件的办法:委托人应书面写好授权委托书,应当载明代理人的姓名或者名称、代理事项、权限和期间,并由委托人签名或者盖章。代理人基于法律的规定、法院的指定或诉讼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委托,以当事人本人的名义代为进行诉讼活动。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是指人民法院受理行政诉讼案件的范围,这一范围同时决定着司法机关对行政主体行为的监督范围;决定着受到行政主体侵害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诉讼的范围,也决定着行政终局裁决权的范围。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或者由审判员、陪审员组成合议庭;根据案件内容的不同,经过审理,可以驳回原告诉讼请求或作出重作、履行、给付、变更、确认违法或确认无效等多种判决。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的可以适用简易程序。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或者由审判员、陪审员组成合议庭。合议庭的成员,应当是三人以上的单数。行政行为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符合法定程序的,或者原告申请被告履行法定职责或者给付义务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判决驳回原告的
对于治安拘留的行政诉讼案件,原告应当提交起诉状和相关证据,向法院提出自己的诉讼请求;作为诉讼相对人的被告应当准备相应的答辩状,对自身所作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审查;人民法院应当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进行裁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