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0.31
行政诉讼是能撤诉的。在法院对行政案件宣告判决或者裁定前,如果原告申请撤诉,或者被告改变其所作的行政行为,而原告同意并申请撤诉的,在经法院许可后,原告可以撤诉。
当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当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审裁定的,有权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逾期不提起上诉的,人民法院的第一审判决或者裁定发生法律效力。
确认合同效力的诉讼时效规定是三年,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行政诉讼二审不服的,当事人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但需要符合当事人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或者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法规确有错误等条件。
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并结合我国的判决形式,将我国行政诉讼的种类划分为撤销之诉、确认之诉、变更之诉、赔偿之诉、履行之诉等几类。 行政诉讼的判决分为维持判决、撤销判决、履行判决、变更判决。
1、人民法院对行政案件宣告判决或者裁定前,原告申请撤诉的,或者被告改变其所作的行政行为,原告同意并申请撤诉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 2、人民法院裁定准许原告撤诉后,原告以同一事实和理由重新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准予撤诉的裁定确有
行政诉讼中追加第三人的,可以由人民法院通知其参加诉讼,或由同提起诉讼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作为第三人主动向人民法院申请参与诉讼。
若在行政诉讼在当事人诉讼请求需要增加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请求增加诉讼请求,然后需要向法庭写增加证据申请书,并且载明出现了新的证据,提供给人民法院。
非法迁户申请行政诉讼的方式为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起诉,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出具注明日期的书面凭证,并告知对方当事人。提起行政诉讼应当在法定期限内进行。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符合起诉条件的,
行政处罚过了行政诉讼期的,当事人就不能通过提起行政诉讼的方式来救济其权利,但可以通过申诉、投诉等方式来维护其合法权益。诉讼时效期限一般是六个月,当事人需要注意该时效期限的有效期。
行政诉讼不立案的,当事人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起诉。上一级人民法院认为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立案审理,也可以指定其他下级人民法院立案审理。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应当在收到上诉状之日起三个月内作出终审判决。
办理行政诉讼案件的方式是: 1、首先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 2、人民法院审查立案,并在立案之日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给被告,被告在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交相关材料; 3、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人数应该是三人以上的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