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3.27
申请劳动仲裁的风险有: 1、仲裁请求不当的风险; 2、超过仲裁时效的风险; 3、逾期改变仲裁请求的风险; 4、不按时出庭的风险; 5、举证不能的风险; 6、不按时交纳仲裁费用的风险; 7、不当行为的风险。
劳动纠纷可以仲裁,但不是必须要通过仲裁解决。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解决纠纷的方式包括协商解决、调解、仲裁、诉讼。因此,除当事人申请仲裁或者想要向法院提起诉讼之外,劳动纠纷的解决不是必须要仲裁,当事人还可以申请调解以及协商解决。
劳动争议仲裁和劳动争议诉讼的联系: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产生劳动争议的,当事人需要先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当事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劳动诉讼。
劳动争议仲裁有期限。《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仲裁时,需要证明自己和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双方签约的劳动合同是最有力最关键的证据。另外,工资条、工资银行流水、员工卡、考勤记录、社保记录、入职通知、工作记录、和上司同事的工作沟通记录等等,都可以作为证据证明劳动关系。
劳动争议当事人自愿将劳动争议提交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处理,由其就劳动争议的事实与责任做出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的调解或裁决。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对于时效延长的适用条件,应确定二个前提,一是客观因素造成当事人无法及时申诉,二是当事人因客观因素无法委托他人,二者缺一不可。在适用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客观因素产生的原因不能作为是否适用延长的要件;其次,强调不作为的客观性。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有以下受案范围:单位与职工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其他。
申请劳动仲裁的时效为一年,从劳动者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如果申请仲裁是因为拖欠工资引起的,不受上述时效的限制,但双方终止劳动关系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是为公正及时处理劳动人事争议,规范仲裁办案程序而制定的规则,适用于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与劳动者之间,以及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之间的劳动争议仲裁。
(一)由书记员查明双方当事人、代理人及有关人员是否到庭,宣布仲裁庭纪律; (二)首席仲裁员宣布开庭,宣布仲裁员、书记员名单,告知当事人的申诉、申辩权利和义务,询问当事人是否申请回避并宣布案由; (三)听取申诉人的申诉和被诉人的答辩;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