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2.27
行政诉讼的诉效时效一般是六个月,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提出。 如果申请了行政复议的,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应当自收到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提起行政诉讼。
对于确认劳动关系的纠纷,是适用诉讼时效的,但同时适用仲裁前置的规定,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当事人就能在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的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而对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
在我国,因劳动关系纠纷产生的诉讼必须先经过劳动仲裁。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以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劳动关系确认争议属于其调整范围,应适用有关仲裁时效的规定,即确定劳动关系的时效期间为一年。关于确认劳动关系的仲裁时效制度规定,有利于保障民
诉讼时效的中断是指在诉讼时效期间进行中,因发生一定的法定事由,致使已经经过的时效期间统归无效,待时效中断的事由消除后,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起算。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产生诉讼时效中断的效力: (一)当事人一方直接向对方当事人送交主张权利文书,对方
合同债务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超过三年的,丧失胜诉权,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
需要看保证的类型,一般保证保证债务的时效随主债务时效中断而中断,连带保证不中断。 在一般保证的情况下,由于债权人必须首先向债务人提起诉讼或者仲裁,而不能直接单独起诉保证人,但是经过诉讼或者仲裁后,债权人要保证人承担责任时,可能已经过了保证债
保证债务诉讼时效不一定随着主债务一起中断。 在一般保证的情况下,债权人向债务人主张权利后,主合同的诉讼时效中断,保证债务的诉讼时效也应当随之中断。 在连带责任保证的情况下,当债权人主张权利后,保证期间就转化为诉讼时效,并从债权人主张权利之时
主债务诉讼时效中止是指债权人的行使其权利的法定时效中止,一般诉讼时效中止的情况包括:不可抗力;继承开始后未确定继承人或者遗产管理人;权利人被义务人或者其他人控制等。
债权人的代位权,是指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对第三人享有的权利而有害于债权人的债权时,债权人为保全自己的债权,可以自己的名义代位行使债务人的权利。代位权的诉讼时效一般是三年,从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
诉讼时效已过,仍可以向法院起诉,法院不会主动审查诉讼时效。 法院立案后,被告在答辩期间提出诉讼时效抗辩的,主债权将不会得到法律的支持,被告自愿给付的除外。
主债务的诉讼时效:双方约定了还款期限的民间借贷,诉讼时效为还款期限届满之日起三年;双方没有约定还款期限的民间借贷,则从借款人明确表示拒绝还款之日起适用三年的诉讼时效期间。 2021年1月1日生效的《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