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0.09
名誉权一旦受到侵害的,受害人有权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的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请求权。
侵犯名誉权一般是不会处罚的,但是可以请求人民法院判决侵权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赔偿损失,以及主张精神损害抚慰金。如果侵权人拒不执行,可以带着生效的判决要求强制执行。
名誉侵权会构成犯罪。名誉侵权包括侮辱罪,是指使用暴力或者以其他方法,公然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侵犯名誉权的立案标准: 1、侵权人主观方面是出于侵犯他人名誉权的故意; 2、侵权人客观上实施了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 3、侵权人的行为对受害人的名誉造成了较严重的损害。
通过侵权行为的构成特征可认定行为是否构成侵害名誉权: 1、在侵害方式上,主要是以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的名誉。 2、在侵害对象上,被侵害人是特定人。 3、在客观上,具有非法侵害他人名誉权的事实。 4、在主观过错上,侵害人可能是故意,也可能
行为人若有侵犯他人名誉权的行为,受害人可以就其造成的损害事实、以及侵权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等方面进行取证。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证据包括当事人的陈述;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证人证言等。
侵犯名誉权一般不构成刑事犯罪,因此是不会被判处刑事处罚的。自然人遭受名誉侵权的,有权要求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侵权人不承担民事责任的,可以向法院进行起诉。
对于损害名誉权起诉当事人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起诉,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并告知对方当事人。起诉状应当记明下列事项: (一)原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
行为人若有侵害名誉权的行为,受害人可以与其协商要求其停止侵害行为,并做出赔偿;协商不成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民法典》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当名誉权受到侵害时,可以依法需求法律的帮助,搜集证据,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依法要求法院判令侵权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
侵犯名誉权的处罚方式:行为人应当承担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如果行为人拒不承担前款规定的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可以采取在社交媒体进行公告等方式进行执行,并且因此而产生的必要费用由行为人负担。
侵犯名誉权的构成要件: (1)行为人实施了侮辱、诽谤等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 (2)发生了侵害名誉权的损害后果; (3)侵害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4)不法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