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6.24
保护他人条例根据《民法总则》第183条,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
现行相关民事法律规定未成年的下列财产是个人所有的: 1、接受赠与而得的财产; 2、通过遗嘱继承而获得的财产; 3、因人身受到损害而获得的财产; 4、因学习成绩优异而获得的奖学金; 5、因见义勇为而获得的政府奖金; 6、享有智力成果而得的财产
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是父母。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下列有监护能力的人按顺序担任监护人: (一)祖父母、外祖父母; (二)兄、姐; (三)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但是须经未成
我国《民法典》规定在十八岁以下的人为未成年人,一般没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民法典》规定,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
《民法总则》第一条规定: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1、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
未成年人造成他人轻伤二级的,涉嫌故意伤害罪,依法应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但因是未成年人犯罪,在量刑时应当从轻处罚。 《刑法》 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罪】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
未成年保护法是1991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宪法制定的,专门保护未满18周岁的公民的合法权益的法律,1991年通过,2006年第一次修订,2012年修正,2020年第二次修订,2021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宪法制定的、专门保护未满18周岁的公民的合法权益的法律,1991年通过,2006年第一次修订,2012年修正,2020年第二次修订,2021年6月1日起施行。现行《中华人民共
未成年人保护法指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