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2.18
3月1日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十一)》中的第35条,在《刑法》第299条后增加一条,作为刑法第299条之一,规定'侮辱、诽谤或者以其他方式侵害英雄烈士的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认定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条件: (一)在侵害对象上,被侵害人是特定人。 (二)在侵害方式上,主要是以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的名誉。 (三)在主观过错上,侵害人可能是故意,也可能是过失。 (四)在客观上,具有非法侵害他人名誉权的事实。 (五)在
侵权人用语言或行动,公然损害他人人格、毁坏他人名誉,或者捏造并散布某些虚假的事实,破坏他人名誉的行为,致使受害人社会评价降低的,应认定属于侵害名誉权行为。 认定构成侵害名誉权,还应当根据受害人确有名誉被损害的事实、行为人行为违法、违法行为与
侵害名誉权,如果构成侮辱、诽谤罪的,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如果不构成犯罪的,则可由公安机关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至十日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名誉侵权一般不构成犯罪属于民事侵权行为,但是若达到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并且情节严重的则涉嫌构成侮辱罪或诽谤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名誉侵权处罚方式如下: 确有名誉权侵权行为的,侵权人应停止侵害行为,积极消除不良影响,果等情况酌定。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行为人因侵害人格权承担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的,应当与行为的具体方式和造成的影响范围相当。
公民或法人有保持并维护自己名誉的权利。是人格权的一种。名誉是指具有人格尊严的名声,是人格的重要内容,受法律的保护。任何人对公民和法人的名誉不得损害。凡败坏他人名誉,损害他人形象的行为,都是对名誉权的侵犯,行为人应负法律责任。所谓名誉权,是人
首先要搜集所以侵权的证据,如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证人证言,鉴定结论,勘验笔录等,积极协商。和侵权人协商不成,到侵权地法院起诉,主张侵权赔偿。
侵犯法人名誉权的认定方法有: 1、以文字、图片、言论、横幅等方式编造,散布虚假事实,贬低法人的商业声誉和产品声誉,无论是在互联网、媒体还是公司门口,都构成侵犯法人声誉权; 2、与自然人名誉权不同,法人名誉权更多地体现在商业价值上。因此,侵犯
名誉权侵权纠纷案件中的举证具体是: (一)证明当事人主体资格的证据 1、当事人为自然人的,应提交身份证明资料,如身份证或户口本等。 2、当事人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应提交主体登记资料,如工商营业执照副本或由工商登记机关出具的工商登记清单,社团
公民的名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法人的名誉权受到侵害的,适用前款规定。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除适用上述规定外,还可以予以训诫、责令
名誉权侵权起诉条件: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明确的被告;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起诉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