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2.15
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后,除责令医疗机构及时采取必要的医疗救治措施,防止损害后果扩大外,应当组织调查,判定是否属于医疗事故。
医疗事故发生后,对于患方来说,首先最重要的是保全、收集病历等证据材料,因为,打官司讲的是证据,没有证据,要想使自己的损害赔偿请求得到支持是不可能的。现在我们的医疗机构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时候,还没有主动向患者提供病历等有关资料的规定,所以,在
发生医疗纠纷后,患方和院方可本着平等自愿的原则,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达成和解协议,和解协议的效力应予以认定;调解:可以通过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医疗事故赔偿调解。
医院发生医疗事故后,应该在第一时间将事故报告给上级主管部门,同时积极与患者方进行民事赔偿方面的协商,如果协商不成,可以让卫生行政部门调解,调解不成的,可起诉至法院让法院作出相关判决。
发生医疗纠纷可以有三种解决方式,即和解、调解和诉讼。 1、和解(协商解决)。发生医疗纠纷后,患方和院方可本着平等自愿的原则,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达成和解协议,和解协议的效力应予以认定。 2、调解(卫生行政部门等第三方介入)。 3、诉讼。在诉讼
医疗事故民事争议可通过下列途径解决: 1.医患双方协商解决。 2.不愿意协商或协商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调解申请。 3.上述方法都无法解决纠纷的可以诉讼解决。
发生医疗事故后,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应当及时向本医疗机构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报告。医疗机构应当及时向当地的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有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接到报告后,立即进行调查
发生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发生下列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医疗机构应当在12小时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一)导致患者死亡或者可能为二级以上的医疗事故; (二)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三)国务院
一、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十三条,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发生或者发现医疗事故、可能引起医疗事故的医疗过失行为或者发生医疗事故争议的,应当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应当及时向本医疗机构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报
医疗事故处理: 一、家属提出医疗事故争议; 二、家属申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三、接到医疗事故鉴定书后,根据鉴定结果,双方可以自行协商赔偿,也可以申请卫生局调解、或者申请由法院判赔。
发生医疗事故纠纷的,患者及患者家属可以先与医院方协商处理,如果可以达成赔偿协议的,则按协议进行赔偿。如果无法达成一致,则可以收集好相关证据之后,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规定,起诉必须
发生医疗事故后,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发生下列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医疗机构应当在12小时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一)导致患者死亡或者可能为二级以上的医疗事故; (二)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三)国务院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