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2.22
判决确定之日,即判决生效之日。一审判决缓刑后被告人未提起上诉与抗诉的,一般情况下,判决生效之日即法定十日上诉期满后的第一日,法定十日上诉期间的最后一日为节假日的,以节假日后的第一日为期间届满日期,也就是缓刑考验期限的起算日。
判缓刑执行书多久下没有明确的规定,审理宣判后就会下发通知书。一般在拿到判决书后的处理程序有一下两种方式: 1、法院会通知的,判决书拿到后,有十天的上诉期,如果不上诉,法院会出一份执行通知书让到司法行政机关接受考察,也就是社区矫正。 2、拿到
判缓刑没有什么开庭征兆。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累犯打架的判刑标准是: 1、构成故意伤害罪的,可以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2、犯罪分子属于累犯的,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和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
被判缓刑再犯罪的不构成累犯。累犯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5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犯罪分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主刑的种类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刑期的计算是法定的,管制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拘役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有期徒刑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死刑缓
缓刑是一种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而放在社会上改造的刑罚制度。其适用条件有: (1)原判刑罚是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 (2)犯罪人不是累犯或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 (3)犯罪人同时需要符合下列条件: ①犯罪情节较轻; ②有悔罪表现; ③宣告缓刑
符合缓刑的没判缓刑当事人、诉讼代理人对法院作出的判决不服时,有权提出上诉、再审、抗诉等的救济措施。上诉,是指当事人对人民法院所作的尚未发生法律效力的一审判决、裁定,在法定期限内,依法声明不服,提请上一级人民法院重新审判的活动。
缓刑最低一个月,可以适用缓刑的时候: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犯罪未遂发生在犯罪实施阶段,即行为开始后。实施行为的开始:是指犯罪分子已经开始实施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开始是行为实施的起点,应从主客观统一的意义上把握:主观上,行为人的犯罪意志已经通过客观行为开始表现出来;客观上,行
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缓刑考验期限如下: 1、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二个月; 2、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一年。 对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依法实
法院判缓刑罚金应当在判决生效后缴纳。具体在缴纳罚金前,可以先与承办法官联系;也可以直接持判决书,到法院的诉讼费用交纳窗口办理罚金缴纳。确实有困难的,可以延期缴纳、酌情减少或者免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