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0.24
1、起诉状; 2、原告(包括第三人)的基本信息: (1)自然人应当提交记载其姓名、性别、年龄、民族、住所、联系方式、身份证号码等基本信息的材料如身份证、户口簿、居住证明、护照、港澳台胞回乡证; (2)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提交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行政诉讼的方式为若是对于第一审判决不服的可以上诉。当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若是二审的,则不能再诉。因为我国实行二审终审制。除非满足再身的条件。
(一)证明起诉符合法定条件,但被告认为原告起诉超过起诉期限的除外; (二)在起诉被告不作为的案件中,证明其提出申请的事实; (三)在一并提起的行政赔偿诉讼中,证明因受被诉行为侵害而造成损失的事实; (四)其他应当由原告承担举证责任的事项。
对各类行政诉讼案件,公安机关应当在法定期限内提交答辩状及相关证据、依据材料,答辩状须经主要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 公安机关负责人及其他参加人员应当积极做好应诉准备,在出庭前熟悉案情;要准时参加庭审,遵守法庭纪律,维护法庭秩序,正确运用法
行政机关避免被当事人提起行政诉讼的办法为:行政机关应当依法作出具体的行政行为,不侵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或者当事人如果申请复议的,行政复议机关应当依法作出复议决定,解决当事人与行政机关之间的纠纷,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行政诉讼案由的确定: 1、行政作为类案件案由的结构为:管理范围+具体行政行为种类; 2、不作为案件的确定方法是:以“诉”作为此类案件案由的第一个构成要素;以行政主体的类别作为第二个构成要素; 3、单独提起行政赔偿案件的案由的确定方法为:行政
延长行政诉讼期限的方式有人民法院应当在审理期限届满前15日,提出书面申请。由高级人民法院批准。在一般情况下,高级人民法院应在5日内作出同意或不同意延审的批复。
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为二人以上,因同一行政行为发生的行政案件,或者因同类行政行为发生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认为可以合并审理且经当事人同意的,可申请并案。
行政诉讼中被告的确定规则是: 根据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 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行政行为的,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和复议机关是共同被告; 复议机关改变原行政行为的,复
提起税务行政诉讼,还必须符合法定的期限和必经的程序。根据《征管法》第八十八条及其他相关规定,对税务机关的征税行为提起诉讼,必须先经过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对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当事人可
行政诉讼的地点即为行政诉讼的管辖法院地点。《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根据审判工作的实际情况,可以由最高人民法院确定跨行政区域管辖行政案件。
如果当事人要启动行政诉讼的再审程序的,一般需要在行政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的六个月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再审的申请;并依法提交再审申请书和能证明行政判决、裁定确有错误的证据材料。
对人民法院对行政诉讼所出具的判决书的写法:开头写好原告、被告、委托代理人、法定代表人的具体情况;概述原告提出的具体诉讼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与理由、被告答辩的主要内容;写明法院认定的事实和证据;写明判决的理由、结果;写明诉讼费用的负担;最后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