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1.07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对于故意杀人罪既遂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如果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未遂有如下几种类型: (1)对象不能犯:比如A预谋杀 B,深夜看见B趟在床上便一刀刺过去,发现原来是枕头。这时被逮到了。这叫故意杀人未遂,属于对象不能犯得未遂。不影响定罪,只影响量刑。 (2)手段不能犯:包括使用的工具不能达到致死的效果,如
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故意杀人罪既遂,判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故意杀人罪的行为内容为剥夺他人生命即杀人,杀人行为发生死亡结果的,成立故意杀人既遂;没有发生死亡结果的,成立故意杀人未遂、中止
故意杀人罪是实害犯,只要行为人实施了故意杀人的行为,就构成故意杀人罪。由于生命权利是公民人身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因此,不管被害人是否实际被杀,不管杀人行为处于故意犯罪的预备、未遂、中止等哪个阶段,都构成犯罪,应当立案追究。
故意杀人案坦白的认定是需要如实供述自己罪行,首先是指在侦查阶段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行为,其次,犯罪嫌疑人供述的自己罪行是侦查机关已经掌握的。如果是在审查逮捕、审查起诉和审判阶段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不能认为是坦白。
故意杀人罪中故意的认定,具体阐述如下: 1.故意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直接故意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以及明知必然发生危害结果而放任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间接故意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
故意杀人案坦白的认定是需要如实供述自己罪行,首先是指在侦查阶段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行为;其次,犯罪嫌疑人供述的自己罪行是侦查机关已经掌握的。如果是在审查逮捕、审查起诉和审判阶段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不能认为是坦白。
故意杀人罪中故意的认定,具体阐述如下: 1.故意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直接故意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以及明知必然发生危害结果而放任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间接故意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
故意杀人罪既遂的,依法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包括防卫过当的故意杀人;义愤杀人;被害人有挑衅、侮辱等严重过错,导致行为人失控杀人;受嘱托杀人,即基于被害人的请求、自愿而帮助其自杀
故意杀人未遂的认定一般是看结果,即看杀人结果是否出现。故意杀人罪属于结果犯,因此只有出现犯罪结果才可以认定犯罪既遂,而故意杀人未遂是指故意的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由于行为人的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行为。因此其认定是看被害人是否死亡,如果
我国刑法对故意杀人罪既遂的量刑标准: 1、犯本罪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有期徒刑。属于情节严重的,应当判处死刑或者无期徒刑。 2、犯本罪,情节较轻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
所谓故意杀人(未遂)罪,是指故意的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由于行为人的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行为。 未遂有很多种,包括: 1.对象不能犯; 2.手段不能犯; 3.客观不能犯; 4.主观认识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