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9.13
过失犯罪的含义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行为。过失犯罪心理的两种状态是疏忽大意的心理状态和过于自信的心理状态。对于过失犯罪所造成的结果,是需要负刑事责
放火危害公共安全,一般包括三种情况: 1、危及不特定的多数人的生命、健康的安全; 2、危及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 3、既危及不特定的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安全,同时又危及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 孩子并不是完全责任能力人,不负刑事责任,而且放火也没有
犯罪预备的含义:犯罪预备一般是指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犯罪预备的认定标准如下:行为人已经为实施犯罪进行了准备活动;行为人主观上具有犯罪的故意。犯罪预备的处罚: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在认定犯罪预备时,必须把犯罪预备与
犯放火罪的,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重伤、死亡或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尚未造成严重后果”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放火行为没有造成任何实际
放火罪需要以下构成要件: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侵犯的对象,主要是公私建筑物或者是其他公私财物;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放火焚烧公私财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主体为一般主体;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关于放火罪构成
放火罪未遂也构成犯罪。 根据《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放火罪的预备也构成犯罪,但量刑可以从宽。 根据《刑法》第二十二条,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 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放火罪在法律上的定义,一般是指犯罪人故意纵火焚烧公有或私有的财物,导致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如果被法院认定犯罪人是犯放火罪,但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况,一般人民法院会依据刑法条例处以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因为犯罪人纵火导致有人员重伤、或
对放火罪而言,犯罪既遂与犯罪未遂的界限在于行为人是否实施了点火的行为,从被点物开始独立燃烧时即构成犯罪的既遂,若是行为人在用火柴点火时,火被风吹灭,行为人被抓住则是犯罪未遂,放火罪属于危险犯,危险犯有既遂与未遂之分,其标准在于危险状态是否达
传销构成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是指以推销商品、提供服务等经营活动为名,要求参加者以缴纳费用或者购买商品、服务等方式获得加入资格,并按照一定顺序组成层级,直接或者间接以发展人员的数量作为计酬或者返利依据,引诱、胁迫参加者继续发展他人参加,骗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