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0.24
1.案件性质不同:行政诉讼解决的是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行政争议;民事诉讼解决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争议;刑事诉讼解决的是被告人的犯罪和刑罚问题。 2.提起诉讼的主体不同:行政诉讼由行政相对人,利害关系人提起,行政主体没有起诉权和反诉权
行政诉讼附带民事诉讼的条件如下: 1、附带民事诉讼必须由原告或者第三人提起。 2、具有关联性。 3、附带民事诉讼必须在一审中提起。 4、属于受诉的人民法院管辖。 5、在法律规定的时效内提出。
征地纠纷大多数诉讼属于行政诉讼,民事诉讼为数不多。但并非所有程序都必须采取行政诉讼,有时也可以采取民事诉讼程序,如非法占用土地,从民事角度考虑,可以起诉民事侵权,要求停止侵权,赔偿损失,恢复原状。对于已签订的征地补偿协议,如果在签订协议中存
当事人提起民事诉讼的时效为三年,提起行政诉讼的时效为六个月。《民法典》规定,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而《行政诉讼法》规定,当事人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
行政诉讼是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国家机关作出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向法院提起的诉讼。 因此,行政诉讼中,一方主体是公民或者法人,而另一方主体是国家机关,他们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这也是行政诉讼和其他两大诉讼最大的区别。
行政诉讼诉讼时效规定如下: 1、如果是直接提起行政诉讼,则诉讼时间是六个月; 2、如果是复议后再提起行政诉讼,自收到复议决定书或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 行政诉讼要遵循以下原则: 1、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行政审判权原则; 2、人民法院依法独
行政诉讼期限是六个月,我国法律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因不动产提起诉讼的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二十年,其他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
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从知道或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6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因由不动产提起诉讼的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20年,其他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5年提
提起行政诉讼的法定条件是有明确的被告、原告主体适格、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当事人应当在法定期限内提起诉讼。
我国法律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因不动产提起诉讼的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二十年,其他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五年提起诉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