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6.23
以下主体可以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1、依法成立并核准登记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 2、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例如律师协会、信托业协会等); 3、上述第 1、2项中用人单位设立的依法取得营业执照、登记证书或是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续签合同时,原用人单位主体变更,那么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单位变更法人、负责人以及公司合并,都不影响原合同履行,因此,原单位主体和现在主体与劳动者协商一致,是可以变更劳动合同的。
我国法律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公司不签劳动合同属于违法行为,可以直接提起诉讼。但劳动者要保留好能够证明劳动关系的凭证,如工资支付凭证或者记录、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
公司名称变更,公司和劳动者不需重新签订劳动合同,如果双方劳动合同继续正常履行的,不会进行补偿。有关规定:用人单位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者投资人等事项,不影响劳动合同的履行。
1.这个要看具体情况,如果岗位变动导致薪酬变动(比如降薪),导致工作地点变换,建议重新签订和签订补充协议。 2.如果只涉及岗位、职务变动,但不涉及薪酬和工作地点的,没有必要重新签订,但需要双方在工作调动通知书上进行签字确认。
用工单位的不签劳动合同的行为严重侵害了劳动者的利益,是违法的。用工单位需要付出赔偿,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如果要将劳动合同进行转签的话,用人单位必须与劳动者进行协商,如果没有与劳动者进行协商的话,劳动者有权要求用人单位进行相关赔偿,如果用人单位拒绝进行赔偿的话,劳动者可以直接向劳动仲裁委员会提起诉讼,或者是向劳动监察大队进行举报。
劳动合同的主体,即劳动法律关系当事人,具体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劳动合同的主体是由法律规定的,具有特定性:一方是劳动者;一方是用人单位。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要具备法律规定的劳动合同主体条件,才能签订劳动合同。不具有法定资格的公民与不具有
公司没给签劳动合同不合法。法律明确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所以公司没给签劳动合同不合法,对于公司这种行为,劳动者可以在没签劳动合同的第二个月起要求支付双倍工资。
不能。实际中,员工与原公司未解除劳动合同,又与新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的,将要承担以下后果: 1、同时签订两份劳动合同,任何一方公司有权终止劳动合同。比如员工隐瞒另一份劳动合同,与新的公司签订新一份合同,那么该公司知道真实情况后,有权终止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不签劳动合同是违法行为。根据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必须自用工之日起1个月内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否则劳动者可以去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赔偿双倍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