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1.02
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但在行政诉讼中,被告并不是对所有的待证事实都承担举证责任,原告对某些事项也将承担一定的举证责任。 (一)被告负举证责任的原则我国《行政诉讼法》第三十
行政诉讼中证据的证明标准,是证据要达到确实、充分的程度,清楚而有说服力;该标准介于民事诉讼的高度盖然性证明标准和刑事诉讼的排除合理怀疑标准之间。
行政诉讼中证明标准是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根据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的解释》第八十四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诉讼法第六十条第一款规定的行政案件,认为法律关系明确、事实清楚,在征得当事人双方同意后,可以进行调解。
二审程序中的新的证据包括两种: 1、一审庭审结束后新发现的证据。 2、当事人在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前申请人民法院调查取证未获准许,二审法院经审查认为应当准许并依当事人申请调取的证据。
行政诉讼中的明显不当,是指被诉的行政行为明显不符合比例原则、违反平等原则或者具有缺乏正当程序等缺陷。对于明显不当的行政行为,法院可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依法予以全部或者部分撤销。
行政诉讼中举证责任是由被告进行举证。被告对作出的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作出该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被告不提供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证据,视为没有相应证据。但是,被诉行政行为涉及第三人合法权益,第三人提供证据的除外。
行政诉讼被告举证责任的范围: 1、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有关的事实。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有关的事实,是指被告作出行政行为的全部过程中的所有事实,这事被告应承担的根本的举证责任,并且是举证的说服责任。 2、认为原告起诉超过起诉期限的有关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行政诉讼被告主体资格的相关规定 (一)直接向法院起诉和经过行政复议以后向法院起诉被告的确定。在我国,就救济途径而言,行政诉讼案件有两类:一类是经过行政复议以后再向人民法院起诉;另一类是不经过行政复议程序当事人直接向人民法院
在行政诉讼中,举证责任是这样分配的:一般由被告对作出的行政行为来举证,但是在起诉被告不履行法定职责的案件中,原告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供其向被告提出申请的证据。
行政诉讼中原告对下列是有举证责任: 1、证明起诉符合法定条件,但被告认为原告起诉超过起诉期限的除外。 2、在起诉被告不作为的案件中,证明其提出申请的事实。 3、在一并提起的行政赔偿诉讼中,证明因被诉行为侵害而造成损害的事实。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不可以行政诉讼。对交通事故认定书不服,可以在收到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之日起三日内,向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申请复核,而且复核以一次为限。申请复核的时候要明确请求以及理由和主要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