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6.07
一审是指法院对案件的最初一级审判。第二审程序又称上诉审程序,是第二审人民法院根据上诉人的上诉或者人民检察院的抗诉。再审是为纠正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错误判决、裁定,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对案件重新进行的审理。
一审二审再审的区别如下: 1、审判程序发生的原因不同。一审诉讼程序的发生基于当事人的起诉权和法院的管辖权,而二审程序的发生是基于当事人的上诉权和二审法院的审判监督权; 2、审级不同。第一审诉讼程序是案件在第一审人民法院审理适用的程序;而第二
可以向上一级法院申请再审。再审是为纠正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错误判决、裁定,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对案件重新进行的审理。但是,除非在申请再审时提供了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否则申请再审很难获得准许。
二审终结审判如果还认为判决有错误可以向上一级法院申请再审,当事人的申请符合法定情形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再审是为纠正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错误判决、裁定,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对案件重新进行的审理。不同的启动再审的部门也反映了当事人有不同的申诉救济
两审终审制是法院审理案件的一种审级制度,指一个案件需经两级法院审判后方可宣告终结并发生法律效力的制度。对于第二审人民法院作出的终审判决、裁定,当事人等不得再提出上诉,人民检察院不得按照上诉审程序抗诉。我国人民法院的设置分四级,即基层人民法院
申请再审后,人民法院裁定再审的,会影响二审终审的执行。当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后,人民法院决定再审的,裁定中止原判决、裁定、调解书的执行,但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抚恤金、医疗费用、劳动报酬等案件,可以不中止执行。因此,人民法院裁定再审
法院一审终审是一种审级制度。案件在一级法院审判后结束。一审终审制度实施时,法院作出的判决、裁定一经送达就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不得上诉。根据《中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审终审原则的例外,适用一审终审的案件有:基层人民法院依照特殊程序
以下案件实行一审终审: 1、选民资格案件; 2、宣告失踪或者宣告死亡案件; 3、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案件; 4、认定财产无主案件; 5、确认调解协议案件; 6、实现担保物权案件。
当事人对行政诉讼中的二审终审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但是二审的判决、裁定不停止执行。如果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对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也认为有错误的,也可以提出再审的要求。
一般来说,二审就是终审。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二审终审制度,二审后通常不再审。经过两级法院审理,案件已全部终结。但是,如果有特殊情况,也可以重审。再审的目的是纠正已经生效的错误判决、裁定。依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理。当事人就离婚案件中的财产分割问题
1、向上一级法院申请再审。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但不停止判决、裁定的执行。 2、向检察院申请抗诉。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
当事人申请再审的,可能会影响二审终审执行。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的案件,裁定中止原判决、裁定、调解书的执行,但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养费、抚恤金、医疗费用、劳动报酬等案件,可以不中止执行。